社諮委:導向季風解熱島效應
環保團體盼做好生態保育抗擊自然災害
【本報消息】中央批覆的三百五十公頃填海造地計劃,有社諮委委員建議當局做好環境評估,同時透過科學調研,解決“熱島效應”困局。另有環保團體建議當局加強區域合作,如覓地與珠海共建機場,以求更好集約用地,同時做好沿岸生態保育,抗擊自然災害。
社諮委中區委員林宇滔稱,本澳過去也有填海造地,但因欠缺完善規劃,令高樓大廈包圍整個舊區,空氣質素日差。當局有必要為新填海地做好環境評估,同時應以新填海造地計劃作為契機,透過科學調研、規劃,導向季風進入舊城區,解決存在已久的“熱島效應”。
他指出,遍地開花的挖路工程也衍生廢氣、噪音等問題,建議引入“共同管道”,將水及天然氣等集中在如隧道般的下層地帶,減少工程外露,避免影響周邊民居;亦須做好交通接駁,以免出現如皇朝區交通擁擠的情況。林宇滔贊成沿岸打造綠帶步道方案,期望當局除步行徑、單車徑外,也能加入更多休閒項目,豐富長廊元素。
填海造地計劃也牽涉到周遭生態環境。自然生態學會指出,放在填海計劃首位的 A區,將連接港珠澳大橋人工島,當局須利用此等接駁優勢,深入研究各方因素,配合大局發展。同時,該處或會因計劃實施而出現“屏風效應”,所連接的如白雲花園等住宅將受到附近污水處理廠的臭氣影響,當局有必要將之遷離民居。
綜合各區填海造地規劃,該會認為皆犯下同一弊病,就是因建築高度及噪聲問題令航空受制約。本澳既定位為休閒旅遊城市,此種制約難以做到計劃中“集約用地”要求,亦可能削弱其與發達城市抗衡的競爭力。期望當局加強區域合作,同時持開放態度,建議覓地與珠海共建機場,合理分佈珠三角機場密度,有利集約用地。
鑒於填海地將可提供未來二十至三十年土地儲備,該會擔心今後投資移民增多等情況令人口急升,期望有關部門明確將來的用地發展路向。該會建議在填海區設“凹灣”,除促進海岸生態發展,也能達到抵抗強風吹打、抗擊海浪效果。同時也要在具條件下種植紅樹林,用以淨化污染及保護提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