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購成趨勢惟欠保障
業界籲當局加強監管設中介機構
網上購物成為年輕人購物的新方式。有居民表示,網上購物方便,貨品價格較便宜。有業者表示,受客觀因素影響,本澳的網購模式仍較落後,無法保障買賣雙方的利益,希望政府加強監管,或設網上中介機構。
網購存在一定風險
網上購物年輕人並不陌生,部分人更利用網上平台低成本、客源廣的優勢,一嘗創業滋味。十九歲盧姓大學生表示,試過在網上討論區進行二手交易,並以一個相宜的價錢購得心頭好。經常上網買衣服的文員麥小姐表示,兩年前開始網上購物,常到本地一網上購物平台買外國衣服。但網上購物有風險,要注意賣家的信譽,並要小心特別便宜的貨品。還要注意不要透露太多個人資料,交易時只留聯絡電話和姓氏即可。
網購較受年輕人歡迎,但本澳欠缺保障制度,買賣雙方只靠誠信維繫,存有一定風險。曾先生○六年建立本地首個網上購物平台,經過三年發展,現已有三千多家網上商店加盟,以年輕人為主。回憶發展過程是絕不容易,初時商戶“怕麻煩、驚唔識用及怕受騙”,買家雖願意上網買,但“一個願打,一個唔願捱”。當年花了很多心血,才說服商戶加盟。
商戶不願“上網”,主因是本澳欠缺中介機構,網購服務、配套等仍未成熟,令方便程度及交易安全無法與知名網購平台相比。本澳網上購物趨近“電子目錄”,買家上網瀏覽貨品,聯絡賣家並相約交易時間及地點。隨着互聯網發展,加上本地網上商店的貨品種類有限,已不能滿足部分買家的需要,催生了外地網站代購服務。
中介機構促進網購
曾先生指出,著名網購平台能夠成功,網上中介人機構功不可沒。這個系統可保障買賣雙方,增強人們信心。加上網銀服務成熟,令網購相當盛行。反觀澳門,買家欲網上轉賬予賣家,除了買賣雙方需使用同一家銀行外,轉賬前還需親自到銀行“登記”賣家的帳戶資料,過程不便。只靠買賣雙方的誠信容易引起爭執及打擊人們網上購物的信心,一些賣家結業時未有妥善處理未完成的交易,一走了之,買家無從追查,唯有報警。
代購服務亦屬“高危”,由於非現貨交易,交易可能長達數月。部分商戶為了競爭,以不收訂金的方式招徠客人。除造成不良競爭外,亦容易被“撻訂”,造成損失,遇上騙徒更易“錢貨兩空”。在沒有中介機構的保障下,唯有在網站張貼告示,提醒買賣雙方當面交收,或“一手交錢一手交貨”,強調賣家要收訂金、買家要索取收據,減少爭端。希望政府加強監管,完善法規,或協助商戶建立網上中介機構。
澳大實習生 李亨鴻 劉嘉儀 黃嘉慶 林小霞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