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部分垃圾房天橋橋柱公園圍欄等化妝
民署立體綠化工作見成效
【本報消息】為增加城市綠化量,民署今年重點開展立體綠化工作,陸續在有條件的垃圾房、部分天橋橋柱、部分有圍欄的綠化帶、公園,以及與非牟利機構及學校合作等,種植及提供藤本植物,預計一段時間後居民就可欣賞到不一樣的綠化景觀。
民署管委會委員梁冠峰表示,至六月底,已完成的立體綠化種植工作,包括澳門及氹仔多條馬路以及多個公園,通過立體種植的手段,設立立體花壇,或以攀緣植物為主,透過支架在街道種植,由於這類植物適生力較高,既可克服本澳泥土淺薄問題,更能盛開花朵,可塑性強。民署同時利用本澳的行人天橋及行車天橋,現有廿二條天橋進行了相關種植,以爬牆虎為主,再配上其他有觀賞性的藤本植物。
民署早前已在南粵批發市場完成生態天台計劃,在該天台中央設水環境生態池,植有睡蓮、野慈菇、水美人蕉等,養殖錦鯉、金魚等,除可美化景觀,也可淨化空氣及降低建築物溫度。天台另一旁則配置了攀藤植物和稻草等鋪砌的小型生態屋,營造陰涼的環境,以利蚯蚓的飼養,蚯蚓能翻鬆泥土和增加土壤肥力,有助綠色植物的種植工作。此外,該天台還有其他環保設施,如太陽能中央熱水系統和微型風力發電系統等。
為使立體綠化更具觀賞性,更引入不同的藤本和開花植物,包括觀果的葡萄、百香果、金銀花等。就不少綠地採光較差,引入耐陰性極強的品種試種,初步效果理想。民署亦透過向學校或非牟利機構提供技術支援服務,推動有關場所以立體綠化增加綠化量。另外,塔石廣場及筷子基北灣休憩區設遮蔭長廊的工作已展開設計,預計年底可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