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醫院13院校18團體參與
科技活動周展科普成果
【本報消息】“二○一○科技活動周暨科普成果展”昨日假漁人碼頭會議展覽中心開幕。科技委員會科普工作組召集人唐志堅表示,由於對基礎研究的重視,澳門近年的健康科技發展迅速,居民較過去有更多的了解渠道及機會;又認為以科普形式開展的生命與健康科技能獲收良好的效果。
科技活動周暨科普成果展開幕禮於昨日下午四時舉行,由行政長官崔世安,中聯辦副主任高燕,外交部駐澳特派員公署特派員盧樹民,運輸工務司司長劉仕堯,科技委員會科普工作組召集人唐志堅,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副主任張智祥及衛生局長李展潤主持。
展覽重點生命科技
唐志堅表示,以“生命、健康與科技”為題的科技活動周已構思多年,隨着大衆對健康的關注程度日漸提升,加上已收集了一定的互動展品,因此今年決定以生命科技為展覽重點。他指出,是次展品輔導性強,加上大會特別安排的廿四場健康講座,相信能夠引起大衆的興趣。
唐志堅指出,由於本澳醫療部門及團體對基礎研究的重視,令澳門近年在健康科技方面發展較快,居民較過去有更多的了解渠道及機會;又認為以科普開展的生命與健康科技能獲取良好的效果。在健康方面,本澳三所大專院校現有相關研究及專業;科研方面則主要集中在亞健康及中醫藥方面,鏡湖亦開展一系列的檢測,包括市民的健康指數、肺病調查等。
至於中醫藥研發,澳門主要由澳大及科大負責,院校研究方向不止是單味藥,還有複方藥及藥材分類分析及質量的鑑定,且有關研究進展良好。
此外,澳門與廣東方面開展的中醫藥合作良好,早前更明確粵澳合作層面,將於橫琴設立中醫藥方面的產業園區。但由於有關工作取決於橫琴整體規劃,故暫未有時間表,但有關協調工作正在開展。
助提升澳科學氛圍
科技委員會科普工作組代表馬志毅致詞時表示,保持身心健康是和諧生活的重要內容,我們的祖先很早以前就學會利用自然界的動、植物資源治病養生,因而發展出中華醫藥技術和文化,至今仍是世界重要的醫藥手法之一。現代醫學發展迅速,從微創手術到器官移植,從複製生命以至最新的創造生命,都有賴於科技水平的不斷提升,可說是科技主導着人類醫學的發展,是人類追求更健康身體、更好生命品質的基礎。
他介紹,是次展覽將從生理、心理、衛生、防疫、醫療、護理、營養、保健等角度,透過展板、展品、實驗、體驗、遊戲、健康諮詢及講座等內容,以輕鬆互動,知識趣味並重的形式,帶出生命與健康的科學知識,向觀衆展示科技如何幫助我們保持健康,改善生活質量,藉此培養市民大衆熱愛生命、關注健康,相信科學的情操,進一步提升澳門的科學氛圍。從活動中可見,近年由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支持本澳學校開展科普活動所取得的成果。
澳科研獲國家支持
他指出,科技活動周作為“內地與澳門科技合作委員會”科普工作的重要內容,每年均得到國家科學技術部的大力支持。本次活動還得到中國科學技術交流中心、澳門科學技術發展基金及衛生局的支持擔任承辦單位,聯同中國科技館以及本澳三家醫院、十三家學校和十八個專業團體共同參與,大大豐富了是次展覽的內涵。
“二 ○一○科技活動周暨科普成果展”展出時間由上午十時至晚上八時,展期至本月六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