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不是硬道理
張翠容
發展不是硬道理
最近港澳地區大雨連場,廣東省亦有不少地方都出現水災情況。不過,旱災與水災一樣令人害怕。在中國西南部一帶,數月前的旱災災情,到現在仍未有改善,只不過不再受傳媒關注而已。
從中國雲南南下至越南和泰國,同樣受旱災之苦,甚至影響到當地大米失收,大米價格前一陣子曾一度暴升。
越南和泰國有公民組織直指今次的旱災,與近年湄公河出現乾涸現象有關。究其原因,他們都認為,這是由於中國在湄公河上游過度開墾水電工程所致。
中國當然反駁這一論調。在你一言、我一語之間,湄公河的無煙戰爭,在中國和支那半島上默默展開。
作為世界第六大河的湄公河,全長四千多公里,擁有異常豐富的生物資源,並哺育着支那半島近六千萬人口,被視為該地區的生命線。它從中國西南部的瀾滄江,往南流經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越南等多個亞洲國家,終點在越南的胡志明市,形成三角洲,再流出南中國海。
自二○○八年以來,在柬埔寨洞里薩湖與湄公河的交匯處,那裡的洪枯水體循環系統,發生紊亂,同年老撾的萬象平原,也跟着出現規模龐大的洪水之患,情況罕見,令人擔憂。
此外,越南湄公河口地區又有鹹潮倒灌,再加上湄公河中國出境處近下游,水位不尋常急促下降,引起泰國、老撾等國家媒體強烈關注。他們認為,這都是由於中國在湄公河上游的瀾滄江開發多個水庫,影響下游水情變化。
根據泰國“聚焦全球南方組織”(Focus on the Global South)的報吿,其實,不僅中國,湄公河沿岸國家的政府,近年亦相繼重新考慮湄公河中下游支流水電站計劃的提案,不顧這些水電站將帶來的環境破壞和社會災難,陸續招商,推展他們眼中所謂的發展項目。
不過,湄公河至今除了在中國境內被大壩層層切割外,幸好在下游支流上建壩的計劃仍未展開。與此同時,由泰國公民社會帶頭的“拯救湄公河”運動乘勢而起,並與其他國家的民間組織組成一個區域性聯盟,企圖制止建壩計劃的落實,以及保障湄公河河域居民的居住權利和生計。
有趣的是,國際地球權益組織在泰國清邁開辦了一間頗為特別的學校,叫湄公學院,專門培訓湄公河沿岸六個國家的年輕人,好讓他們對湄公河現況有更深入的認知,並可以用整個河域的眼光來看待發展,以推動宏觀長遠的策略,促進資源的共享。
事實上,近年水災與旱災不斷同時發生,當中有多少反映了人禍的因素?當“拯救湄公河”運動參與者高喊“發展不是硬道理”的時候,其實對中國人也有着深遠的啟示,我們不得不重新審視自己政府硬銷的發展項目,對民生的潛在影響和衝擊。
張翠容
作者為香港資深傳媒人,戰地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