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文化也要靠“塡海”?
李 爾
澳門,文化也要靠“塡海”?
澳門特區政府日前啟動為期兩個月的“新城塡海區規劃”首階段公衆諮詢工作。根據政府公佈的數據,這次將塡海造地總面積三百五十公頃,所塡區域分別位於澳門半島和氹仔的五個區。塡海新區的建設將配合澳門發展成“世界旅遊休閒中心”的定位,將集合多個政府部門,以跨部門協作模式,結合澳門城市定位、文化特色、社區特性及區域聯繫等衆多因素,製訂符合澳門情況的百年發展大計……老實講,在這些冠冕堂皇的說詞背後,我對最後結果其實並不樂觀,原因很簡單,只要大家看一看澳門城市目前混亂無序的現狀,想必也不會抱太大指望吧?舉個例子:如果一個自理能力極差的人,連自己家裡原本的兩房一廳也弄得亂七八糟,你再多給他一間房,難道就會突然變的井井有條?當然,在“就是與別不同”的澳門,大家似乎對“吹水”總是樂此不疲,但卻經常忘記一個最基本的常識:無人可以靠製造一個新的問題來解決一個舊的問題。
關於澳門的新塡海大計,最近在facebook等網絡媒體上有不少的文章討論,更有文化藝術界的熱心人在網上設立群組並發起“5 GO”行動,呼籲大家為澳門新城區的文化藝術元素提出自己的願景和期盼,短短時間已錄得過千人參與,足顯本土積蓄的民間力量,而筆者上周也出席了澳門公民力量舉辦的一場有關澳門土地和城市規劃的圓桌討論會,當晩出席者幾乎將會議室迫爆,民衆對此話題的關注令人出乎意料,而出席者與政府諮詢小組代表之間的討論亦相當開誠佈公,更有不少涉及本土文化發展的話題。
事實上,一提“塡海”,大家首先想到的就是“分地”(很“鄕下”,但確實也很合乎澳門風格),房地產佔多少、公園佔多少、商業區佔多少……不難想像,面對突然出現的這麼多土地,澳門各個利益集團都會想盡辦法爭奪,至於有文化界的朋友提出要為澳門的文化藝術爭一片發展空間,願望雖好,但在弱肉強食的現實社會,有幾成勝算很難令人樂觀,但其實問題的關鍵並不在這裡。恰如本文開頭所述,我們不能靠製造一個新問題去解決一個舊問題,而澳門的“土地資源稀缺”問題只是表象,恰如在前述公民圓桌討論會上,主辦方拿出了不少照片——全都是目前澳門各區荒置的土地,這便帶出了一道無人解答的問題:澳門人為甚麼不好好利用眼下這些被浪費的土地,卻急急忙忙地要向大海搶奪空間?而我們再想深一層,就不難發現,造成澳門目前浪費土地資源的根源,其實是政府管理缺位,法律制度不健全,城市規劃意識薄弱等等一系列並非有關土地多寡的問題,而這一連串問題的核心,還是澳門這種講“人治”而非“法治”的城市管理模式(而自歐案發生到現在,這些問題有沒有眞正得以從根源上解決?)。如果我們不先建立開放、公平、法治的制度,又怎能奢望那新塡出來的五塊土地會將澳門蛻變成甚麼“世界旅遊休閒中心”?
澳門的城市面貌必將因新塡出來的五塊土地而改變,但我們卻不應將眼光局限在“塡海”上,恰恰相反,我們眞正應關注的,該是澳門整體的城市發展觀念。沒有法治觀念,沒有良好制度,在一大片即將出現的富麗堂皇“新城”與混亂無序的“舊地”之間,會否進一步加劇不同社區的資源分配不公?加大不同社區的階級分化?拉闊不同社群的貧富懸殊?從而進一步將目前日趨惡化的社會問題留給那些雪上加霜的弱勢社群?(上)
李 爾
iamleer@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