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電影業發展的新起點
吳志良
澳門電影業發展的新起點
在上海世界博覽會熱烈舉行之際,中國民主促進會中央委員會、中國電影家協會聯合主辦的“第八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硏討會”今天隆重召開,可喜可賀。藉此機會,請允許我代表澳門基金會向海峽兩岸電影工作者致以最誠摯的問候,向長期從事兩岸四地文化交流和關心澳門電影業發展的朋友表示最衷心的感謝!
上海是我國近代化的最前沿城市,更是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排頭兵,近十多年經濟發展和社會轉型的速度之快、規模之大、範圍之廣和影響之深,均獨領風騷,這也為上海孕育和培養出一支腳踏實地、實事求是、視野開闊、勇於創新的文藝工作團隊。近年來,上海大力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使經濟發展的品質和效益不斷提高,不少文化園區聲名遠揚,各地爭相學習。本次論壇,是新形勢下上海利用自身得天獨厚的文化創意氛圍,通過糅合中國傳統文化與當代電影文化,為創新電影創作思路而搭建的交流平台。我和澳門代表團,懷着學習的心情來到上海,希望能與各位專家、電影工作者就相關合作展開探討。
發展文化產業是澳門經濟適度多元化的目標,也是特區政府培育、延續、弘揚本土歷史文化以及增強市民認同感和歸屬感的重要途徑。新任行政長官崔世安先生曾明確表示,未來五年,將積極推動澳門經濟適度多元發展,依托《珠三角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的實施,加強博彩業監管,重點扶持會展物流業、文化創意業和傳統產業的升級與換代。雖然影視產業只是文化產業的一種,但其對於澳門的意義卻超出文化層面,而外溢到社會及經濟等多方面。澳門許多有識之士都希望,以電影作為突破口,推動澳門文化產業的進一步發展,並以影視產業特有的功能,事半功倍地宣傳澳門文化,塑造一個更加鮮明的文化城市形象,推動特區的可持續發展。
衆所周知,澳門自明代中葉開埠以來,就成為中國向世界開放、世界進入中國的一個獨特平台;澳門的歷史,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中國近代史、特別是中外交流史的輪廓,見證了中華傳統文化走向現代化的過程。澳門這個港口,北接日本長崎,使中日貿易得以延綿;西往印度果亞,使中歐水路得以貫通;南向菲律賓馬尼拉轉往墨西哥,令天朝帝國和東南亞的交往更加暢順並與美洲建立了聯繫。歷史上,很少見過這樣的城市,給一個外國民族居留四五百年,還一度讓其壟斷了中國的對外貿易及天主敎對華傳播中心事業,仍能與這個民族及其文化和睦相處,共存並進。澳門旣中且西,現代與傳統並列,釋儒道與天主敎共興、“不同而和,和而不同”相互包容的生活模式,令澳門成為一個活生生的人文博物館,成為人類社會發展史上具有典範意義的一個實驗室,鑄造出澳門別具一格的人文景觀,也閃亮着不朽的人性光輝。事實上,澳門留下了無數其它地方找不到的歷史題材,當中所蘊涵的意義對當今國內外的現實生活仍有莫大的啟示。
獨特的歷史社會背景賦予澳門豐富的文化,豐富的文化源自深厚的歷史積澱,這將成為澳門發展影視產業的最大優勢,推動澳門在未來的影視創作中完成由背景到主題的蛻變。 2009年,在澳門回歸十周年之際,特區政府透過電影的方式,在澳門基金會、中國電影基金會和各方的配合下,成功拍攝了《星海》、《奧戈》、《澳門 1949》、《還有一星期》四部電影。這四部電影劇本都來自澳門本地,其背景及主題均極具澳門特色,正如台灣李行大導演所言,是澳門電影業發展的新起點。
然而,要不斷地把這些深厚的歷史積澱和豐富的歷史故事加工成電影題材,搬上熒屛,並受觀衆喜愛和市場認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素材到劇本,從宣傳到發行,從前期拍攝到後期製作等等,各個環節都在硬件和軟件上有着必不可少的專業要求,並非一朝一夕可以學到,更非簡單的拿來主義就能完成。在澳門,規模化的文藝敎育直至1980年代高等敎育學府相繼建立以後才得以開展。目前,影視專業在澳門非常稀缺,人才供應面臨較大困難。因此,澳門要發展影視文化產業,必須對外學習,加強與兩岸三地的合作,借助兩岸三地已經相對成熟的力量和豐富的經驗,讓自己逐漸成長起來。實現這一目標,不僅有利於澳門本身的經濟和社會發展,相信也會對中文影視產業的提升有所貢獻。而此次“兩岸四地電影產業發展論壇”學術硏討會的隆重召開,是我們共同邁向這一目標的新起點。我們期待各位對澳門的更大關注,更期待各位到澳門來發展影視事業。
(該文為2010年6月13日第八屆海峽兩岸中華傳統文化與現代化硏討會——兩岸四地電影產業發展論壇上的致辭。)
吳志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