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書院敎育重視合群共學
單文經
大學書院敎育重視合群共學
前次專欄指出人品培養為書院敎育首要目的,本次專欄則以重視合群共學為書院敎育的另一項重要目的。
我們一再強調,書院敎育的重點之一就是要在小型的社群之中,創造適合學生求學的環境;在這樣群居生活的環境當中,學生感到時時刻刻有人支持而充滿歸屬感,心中覺得踏實而專心向學。1930年代,耶魯、哈佛所帶領的書院敎育復興運動,即多方強調書院應發揮類此的合群共學功能。
然而,為因應高等敎育需求日增的趨勢,世界各地大學所招收的學生愈來愈多,有些大學的在學人口數以千計,甚至數以萬計,動輒二、三萬,五、六萬。這些大學的確是夠 “大”了,但是,因為太“大”所造成的人際疏離感,反而使得學生難以安心向“學”,漸漸成為大家關心的一項課題。
另一個讓大學生,尤其是本科學生,覺得大學愈來愈冷漠,自己愈來愈不受重視的原因,是大學愈來愈重視硏究,硏究生成為敎師硏究的幫手而受到較多的注意,本科學生的敎學反而成為許多敎師的負擔。也正是因為如此,以營造小型社群為標榜的書院制度,即成為近年世界各地用以因應大學“大”型化所帶來挑戰的重要做法。
書院再興的主要原因之一,即是希望能增加敎師對本科敎學的重視,更重要的是要學生在像“家”一樣的社群當中合群共學,增加其歸屬感,進而提昇其努力向學的意願。事實上,1828年,耶魯所發表的那份報吿,即將書院譬喩為大學生的“家”。最近,作者參觀耶魯書院時,擔任講解員的大二學生仍很自豪地說:“Yale College is a home away from home.”
大學書院敎育重視合群共學的另一層意義,就是要佈置一個群聚的環境,讓同學共同為達成學養兼備的目標而相互激勵與交流學習。禮記學記篇有一段話:“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燕朋逆其師,燕闢廢其學”很貼切說明了同學朋友共勉向學的必要性。這段話的意思是說,自己一個人獨自學習,不和朋友討論,就會變得孤僻淺陋,見聞貧乏;結交不正派的朋友,會違逆師長的敎導;朋友在一起經常言不及義,必然會影響正課的學習。大學書院敎育重視合群共學,就是要從這消極的角度避免這些情況。
除了正課的學習,同儕之間因為參與書院的自治團體,以及形形色色的社團活動,而獲得的正課以外的學習經驗,對於學生全人發展的影響也相當大。正如美國著名史家山繆牟理森在《哈佛書院三百年:1636-1936》書中所說的:“書本的學習或可經由聽課與讀書而得;但是,只有以書院成員的身分進行硏究、討論、吃食、飮酒、遊憩、祈禱,因而得與每位其他成員及其導師進行緊密而頻繁的聯繫,難以金錢衡量的品格才可能形成”。
還有,來自各地的同學,其語言文化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其家庭背景以及成長與求學歷程亦各有差異,在群居而互動密切的書院當中,相互之間所進行的多元文化學習,能讓學生從不同角度來看世界,以及從不同立場來看問題,因而習得的經驗尤為寳貴。(大學書院敎育系列之四)
單文經
(作者為澳大教育學院院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