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鵲橋:文遺保護首要提升全民意識
2010年07月25日
【本報訊】街總昨舉辦《舊區保育關我事》街坊論壇,探討舊區文物的保育與善用,與會者希望政府推行全澳的文物普查,並協助街坊進行舊區的口述歷史研究收集。文化局指正在撰寫的文化遺產保護法,有機制將一些名單以外有價值的潛在文物納入政府保護範圍內,並認為文物保護最重要是提高全民的保育意識。
論壇於昨日下午4時假沙梨頭坊會頤康中心舉行,由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新橋坊會理事長黃耀球、澳門歷史學會會長陳樹榮等主持。
張鵲橋表示:政府雖着力於新填海區的諮詢工作,亦無忽略舊區的保育,新城建設也需配合舊區的可持續發展,而大部分的舊區也包含在歷史城區的緩衝區裏,政府在城市的發展與日後的舊區重整,也將其納入思考的範圍,如何保存當中的價值。
他指文化遺產保護法正在撰寫中,其中有一機制,可將潛在的文物列入保護項目,雖則現時新法並未出台,但政府亦不會忽視潛在文物的價值。張鵲橋認為文物保護最重要是提高全民的保育意識,才能對一些受破壞的文物及時作出補救,而政府申報世遺的目的便是要保護文物,歷史城區以外還有很多值得保留的地方,政府也正為此而努力。
黃耀球指出:澳門經濟近年發展快速,基本受惠於世遺申報的成功,澳門成為歷史名城後,帶給整個社會綜合的效益,但對世遺亦需有保育承傳的責任,政府重外表輕內涵,因此,推動民間參與保養,更有利於文物保育承傳的效果。
倡開展全澳文物普查
社區有不少歷史價值的建築物,每棟建築物背後皆有大量的故事,通過開展口述歷史、通過文字圖像將社會歷史變遷記錄下來,亦希望政府多關心舊城區,通過發掘宣傳舊城區豐富的旅遊資源,改善舊區的經濟環境。
陳樹榮認為:舊區蘊藏不少文化遺產與旅遊資源,但甚麼才算是有價值的文物,期望政府在全澳開展一次文物普查工作,在過程中推動市民共同參與,從而提高他們對文物的認識,增強對地區的歸屬感,同時民間社團亦可透過發行刊物推介區內特色的文化遺產與旅遊資源,藉此凸顯地區的影響力,有利推行宣傳和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