批政客為選票忽視理性解決問題
學者倡建審議式民主
有學者建議澳門推動審議式民主,讓不同意見者理性對話,在相互推理、辯論、論證後,得出深思熟慮獲各方接受的共識。
塑造輿論嘩衆取寵
新視角學會理事長李略指出,回歸以來,特區政府在教育、社會福利、基礎建設等開支越來越大,促進了社會發展,但公民、甚至基層社團的參與度沒有同步提高,導致有些施政不能真正貼近民意,民衆對政府和社會產生疏離和不信任感。
此外,過度操弄媒體或表象政治取代真實政治,公共事務參與變成重戲劇效果、輕理性討論的情況,在澳初露端倪。如“五·一”遊行的衝突,使得一般民衆的焦點,聚集在衝突的激烈過程,而非其訴求是否合理及應該如何理性解決。
他指出,有政治人物缺乏宏觀的社會責任,僅考慮選舉,積極利用媒體提高知名度或塑造輿論。以爭取選票為目的的各種議題和政治語言,嘩衆取寵,產生民粹政治,公共治理退化為純粹的利益交換(以支持某特殊利益交換選票),公共事務的決策變成以實力為原則,視選票的多寡和利益團體的力量大小分配利益,有時甚至誰抗爭的聲音大,誰就可得到更多照顧,但真正的社會問題未獲正視和根本解決。
倡設網上論政平台
建議澳門應建立審議式民主,即經過深思熟慮,與不同意見者理性對話,在相互推理、辯論、論證後,得出共同接受的意見。在漸進式推動審議民主方面,可由單純的議題,或從街區性議題着手,讓民衆演練審議民主的運作,逐漸習慣從公共利益的角度思考。
例如從大廈業主管理委員會做起,成立街區委員會等形式(或改造現有的街坊會),逐步深化公民參與。建議確立審議民主程序的運作方式,包括哪些議題要審議、由誰決定,如何進行、審議結果如何轉化成為政策等,讓民衆知道自己辛苦審議的結果具影響力。
此外,增設網上平台,收集民衆對政府的意見或建議,如仿效美國白宮開設Facebook群組,參與登記的民衆,可及時收到政府關於各類施政建議、計劃和新聞的電子郵件。在官方網站加設網上答問,邀請官員就某個議題與民衆即時網上對話,全程網上直播,利用互聯網來促進公民積極參與和理性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