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華文戲劇節說起
李宇樑
從華文戲劇節說起
近年澳門的戲劇活動活躍,演出不綴,就以7月尾這兩個星期為例,就有藝穗會舉辦的短劇匯演、曉角實驗室上演的《日落是我對你的感覺》、天邊外劇社上演的《二月廿九》、演藝學院戲劇學校在演藝學院禮堂舉行的編導班創作演出。澳門的戲劇運動的確走了好一大段路才到達這個里程。過往澳門在稍具規模或有代表性的跨域戲劇舞台上屢屢缺席,直到1996年華文戲劇節舉行後,總算在華語地區的戲劇活動平台上佔一席位,所以華文戲劇節對澳門戲劇運動具有非比尋常的意義。
之所以提起華文戲劇節,是因為第八屆的華文戲劇節將於明年輪到澳門主辦。華文戲劇節兩年一度,輪流由大陸、台北、香港及澳門主辦,為期一周,內容包括戲劇學術與演出兩部分,兩岸四地各選出具代表性的劇目參與演出,另有來自各地的專家學者參與的戲劇評論與講座、論文發表等。世界華文地區藉着這個平台作戲劇對話,延續華文戲劇圈的團結與精神,而華文戲劇節發展到今天已形成一定的規模與廣泛影響。就以去年在台北舉辦的第七屆為例,有四十多位來自大陸、香港、澳門、新加坡、馬來西亞、日本、以及台灣等亞洲華文戲劇界的專家學者親臨發表論文。如此重要及意義深遠的華文戲劇盛事,澳門是不能缺席的。
華文戲劇節大會分別於大陸、台北、香港及澳門四個地區各委任三位委員,負責代表當地與大會的聯繫及協調工作。就在今年七月廿五日,澳門就以主辦者的身份邀請了其他三個地區的委員,來澳召開了連續三天的第八屆籌備會議,為來年十二月的戲劇節展開具體的籌備工作。
澳門作為主辦地區,所面對的難度及挑戰遠較其他地區為大,其中最大的困難是演出場地及舞台專業技術支援的缺乏。2002年那一屆也是在澳門舉辦,一周之內有八台戲在澳門上演,而當時澳門只有一個文化中心可以提供具專業舞台技術設備的正規劇場,主辦當局(當時是文化局主辦,劇協協辦)費盡心思才得以解決演出場地分配的問題。相隔八年多的今天,澳門多了好幾個設置在大型娛樂場所內的大型專業劇場,但提供民間作非商業性質演出的,仍然祗有一個文化中心,而要在那裡演出就必須在一年多之前預訂場地,這就大大局限了各地區、甚至本土參演劇目的數目。這個情況同樣說明了近年澳門戲劇偏向小劇場發展的原因。正規演出劇場的匱乏不但影響了劇運的發展,也影響了戲劇的專業化,因而也衍生了藝術行政及舞台專業技術人員缺乏的問題。沒有硬件上的配合,要培訓這些專業人材等同紙上談兵。
內地不少城市已在推行“文化盛市”的政策,打造自己的城市藝術地標(例如珠海市文化館),城市之間的文化產業的合作與競爭無可避免。同時,隨着大珠三角城市高速發展的合作計劃,澳門與鄰近地區的文化交往日益頻繁,目前澳門主辦華文戲劇節所面對的困難,恰恰反影了本地與其他城市文化合作及演藝交流遇到的困境,從而令人反思澳門要在嶺南文化區域、甚至“泛珠文化圈”裡可以擔當怎樣的角色。在“珠三角一小時生活圈”的發展方向下,在不久的將來,作為旅遊文化都市,更要考慮到澳門劇場將要容納的觀衆量,可能不只是本土觀衆。
明年第八屆的華文戲劇節,澳門戲劇界固然有信心辦得不比其他地區失色,雖然受着演出場地不足的限制,但將會善用澳門的歷史環境及地區特色,努力在華語地區建立起澳門的戲劇形象。惟對長遠發展來說,總不能靠以世遺的選址來彌補正規劇場的不足。
李宇樑
lawrencelei2000@gmai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