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岸四地電影業合作發展的方針策略
一、四地電影業合作發展的方針
1、四地電影業合作發展的必要性
台灣海峽兩岸四地的電影業正在面臨挑戰與機遇並存的形勢。大陸電影業經過上世紀90年代中期開始的徘徊,數年前已經走出低谷,最近兩年出現了強勁的上升勢頭,2009年總票房超過62億。台灣和香港的電影業正面臨關鍵的調整階段,但成就仍然不菲,略顯緩慢的發展進程中不斷出現令人刮目的亮點。澳門電影則處於剛剛起步的興奮期。
海峽兩岸電影業面臨的挑戰來自內外兩個方面。先說外部挑戰。從世界電影業的總體狀況來看,隨着生產力的提升,電影的經濟功能日益彰顯。如2009年美國電影票房價値首次突破100億美元,超過了歷史最高水準的96.8億美元(2007年)。隨着社會的進步和全球化趨勢的深入,電影的文化影響也在日益加深。長盛不衰的荷里活電影近年又架上了高科技的翅膀,更對世界電影業造成巨大衝擊,風靡全球的《阿凡達》就是例證。再看內部挑戰。隨着電視和電腦的普及,電視劇、網絡電子遊戲等文化娛樂形式迅猛發展,並且憑藉其便捷、成本低廉的優勢,很快形成燎原之勢,使電影的地盤逐步縮小。
2、四地電影業合作發展的可能性
台灣海峽兩岸電影業合作發展的最大可能性,在於四地具有共同的中華文化之根。首先是對五千年中華民族歷史的認同感;其次是文化的傳承性。一脈相承的中華文化是連接兩岸電影人的心靈紐帶,四地之間電影業的合作沒有語言、文字、生活習俗和思想溝通方面的障礙。另外,從實踐的角度來看,兩岸電影業的合作已經有許多成功的先例,20世紀80年代內地與香港合拍的《少林寺》、《自古英雄出少年》等就是其中的先驅。近年來兩岸各地電影人的合作已經在表演、導演、編劇、場景、製作和投資等方面全面推開,四地電影業的合作發展已經從可能轉變為事實。
3、四地電影業合作發展的方針
筆者認為,在當前形勢下,四地電影業合作發展應當遵循的方針是:“以弘揚中華文化為基礎,求同存異,深化內涵,優勢互補,集成創新”。
二、四地電影業合作發展的策略
毋庸諱言,由於政治的和體制上的原因,兩岸四地之間還存在一些限制甚至阻礙電影業深入合作的因素。因此,當務之急是探索在現有政治格局和社會條件的框架下,四地電影業開展有效合作、謀求共同發展的策略和辦法。可以從資源分享、機制變通、運作整合三個方面入手。
1、資源分享
中華文化是個博大精深的精神寳庫,從中擷取精華並用電影的形式盡可能完美地表現出來,是兩岸電影人義不容辭的職責。在共同傳承中華文化的大前提下,兩岸四地的發展歷史不盡相同,歷史文化的積澱也有所差異。大陸的情況自不必說,台灣四百年來遭遇荷蘭、西班牙、日本侵佔的悲慘歷史和鄭成功等民族英雄率領台灣民衆抗擊外侮的英勇業績;香港在鴉片戰爭後被迫接受英國人統治的屈辱經歷和香港人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澳門近五百年間的中西文明碰撞和多元文化格局的形成等等,都是獨特而無法替代的。這些寳貴的歷史文化遺產如果只能為本地的電影業所用,實在太可惜。四地的歷史文化資源一旦讓四地電影人共用,無疑有利於有效地提高影片的品質。例如,1982年開始,香港著名導演李翰祥獲准到北京等地拍攝晩清題材的系列影片。如果沒有機會利用故宮等內地的寳貴資源,《火燒圓明園》、《垂簾聽政》等影片是不可能取得巨大成功的。
伴隨着中國電影的百年歷程,四地也湧現出大批優秀的電影藝術家,包括導演、編劇、演員等,各自有所建樹甚至成績斐然。地域的隔閡往往帶來導演、演員選擇上的局限,同時也會限制藝術家們充分發揮各自的才華。因此,四地電影藝術家之間的全面交流與合作將是共用人力資源的有效舉措。
隨着高科技的廣泛應用,電影拍攝和製作的科技含量日益增多。《阿凡達》的成功顯然得益於導演親自硏發的3D虛擬影像擷取攝影技術;而今年3月香港電影發展局舉辦“香港3D電影New Action(香港3D電影新行動)”推廣計劃,展示了香港立體電影的製作技術與成果,還舉辦工作坊與硏討會,表達了香港發展成亞洲3D電影製作中心的意向和態勢。倘若兩岸各地電影業能夠做到技術資源分享,無疑有利於將華語電影提升到一個更高的檔次。
2、機制變通
影片具有文化藝術作品和商品的雙重屬性,前者屬於意識形態範疇,後者可以歸入物質生產範疇。由影片的雙重屬性決定,電影旣具有審美娛樂功能,又具備敎育引導功能。因此,影片的創作和電影業的發展是一個涉及方方面面的系統工程。在政治制度、意識形態、管理模式都有所差異的前提下,海峽兩岸要謀求電影業的合作發展,需要靈活善變,在機制的變通上多下功夫。
首先是影片攝製機制的變通。我國內地改革開放三十餘年來,隨着電影事業的逐步繁榮,以及境內外電影領域合作活動的不斷增加,從電影的行政主管部門曾陸續頒佈過一些政策甚至法規。目前仍適用於四地電影業合作的主要有兩種,一是由國務院公佈、2002年2月1日起施行的《電影管理條例》,一是由國家廣電總局發佈、2004年8月10日起施行的《中外合作攝製電影片管理規定》。這些法規和政策確立了中外合作攝製影片的許可證制度,對於推動中外以及中國內地與港、澳、台地區的電影合作起到了很好的推進作用。然而,形勢發展很快,原有的一些政策是否適應形勢的變化,値得進一步推敲。例如,由於“境外組織或者個人不得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內獨立從事電影片攝製活動”的規定,港、澳、台方面只能通過聯合攝製、協作攝製或委託攝製三種形式之一與內地合作。手續的繁雜、雙方的磨合等都會對工作效率造成無形的影響。其實只要抓住影片審核這一最終環節,保證在內地放映的影片符合標準即可,沒有必要將港、澳、台也視為“外國”。
其次是投資體制的變通。現代電影的成本存在着逐步增長的趨勢。內地的經濟總量巨大,港、澳、台的資金實力雄厚,假如在法律和政策上保證“外資”可以“獨資” 在四地自由投入電影產業,一定會更好地調動企業界支持電影業的積極性。與此同時,也應鼓勵民間努力嘗試對電影業的多種形式投資。
最後是發行機制的變通。內地現行的電影發行渠道,主要是2002年開始實行的院線制,即由一個發行主體牽頭,以若干家影院為依託,以資本和供片為紐帶,實行統一品牌、統一排片、統一經營、統一管理的發行機制。目前全國已有20多個省、市、區建立了34條跨區域的院線,控制了全國票房總値的90%左右。另外,還有一個重要發行渠道是中央電視台電影頻道(CCTV-6)。上述兩種渠道對於影片在內地的發行固然有效,但對於兩岸四地,特別是台灣和大陸之間影片的交流卻未必有效。目前四地之間影片交流尙不能暢通無阻,有時經過必要的審查和刪節,多少會影響觀衆對於原作的理解和欣賞。筆者曾在香港觀看《色戒》,在台灣觀看《海角七號》,同在內地觀看這兩部影片的感受是不盡相同的。因此,有必要探索適用於兩岸四地影片交流的民間發行機制。近年崛起的網路影院被稱為電影的 “第三條發行渠道”,可以適當地推廣。同時也可以考慮影片分級制度,使不同的影片能夠在各自適當的範圍內方便地交流。
3、運作整合
由電影的雙重屬性和雙重功能所決定,發展電影業應當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並重,在追求良好票房價値的同時,也充分發揮電影的正面社會影響。海峽兩岸四地在探求電影業合作發展的過程中,應當努力謀求運作上的整合。特別値得重視的兩個環節是電影節和電影評奬。
內地、台灣、香港一些重要的電影節已經舉辦多年,華語優秀影片也經常赴世界各地的重要電影節參展參賽;但迄今為止還沒有一個具有足夠權威、專門展示華語影片的電影節。筆者建議,由四地具代表性的電影部門和團體聯合組建一個權威機構,定期舉辦“大中華電影節”,在四地輪流舉行,以展示世界各地華語影片的成就、交流華語電影業發展的經驗為宗旨,逐步向世界各民族、各國家的電影開放,彌補因文化差異造成華語影片在國際影壇受到冷落,甚至遭到不公正待遇的遺憾,共同設置一個“金中華奬”,用以褒奬兩岸乃至全世界在發展華語電影事業中做出貢獻的電影藝術家與電影工作者。
(作者為澳門科技大學通識敎育部敎授)
【篇幅所限,本文有所刪節。編者】
李嘉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