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子馨:書寫者的美麗與哀愁
廖子馨,筆名夢子,現任澳門日報副刊課常務副主任、澳門筆會秘書長,為澳門文學刊物《澳門筆會》的編委。
廖子馨為年輕讀書推介的不是書本,而是她心目中最喜歡的三個作者:張愛玲、董橋、張大春。
先說說張愛玲,廖子馨是在攻讀文學碩士的時候開始讀她的書,第一本讀的書是《沉香屑─—第一爐香》。然後,她就狂熱地沉迷在張愛玲的文字世界中。「張愛玲的文字,有一種淡淡的哀愁,我迷戀她筆下營造的情景。」廖子馨說。
張的每一個故事都把人性描寫得十分深刻,儘管是十分顯淺的事物,到了她的筆下,就會成了一個深邃的東西。她的文字,是一種蒼涼的美學。這種風格甚至影響到廖子馨本人日後的創作風格。
《沉香屑─—第一爐香》是張愛玲年輕時發表於上海的作品。當時適值她文學成就的最高峰,可說年少得志。她出身於富裕人家,雖然向來不常出門,但仍從周遭親友口中輾轉而得知當時社會的變化,進而發揮她與生俱來的才華,將小說意境描寫得淋漓盡致;寫作本文時,因尚未經過人生的歷練,筆觸較為稚嫩,但仍本其一貫冷靜、平淡的「張氏風格」。而寓平凡為不凡,寓不凡為平凡,正是她在寫作上最高明的一點。
但張愛玲並不是每個年齡層的人都適合閱讀的,廖子馨建議至少要到了大學時才開始讀比較好,她亦慶幸自己是到了碩士心智成熟才開始接觸。「太年輕的人接觸人性陰暗的一面,但對年紀小的人有不好的影響,到了心智成熟了才去讀,會令你對人生有不同方面的思考。」
香港作家董橋和台灣作者張大春,是澳門的另一位年輕作家寂然推薦給廖子馨看的。這是兩位風格上完全不同的作者。
董橋福建晉江人,1942年生。台灣成功大學外文系畢業,曾在英國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研究多年。歷任《今日世界》叢書部編輯、英國國家廣播公司製作人及時事評論、《明報月刊》總編輯、《讀者文摘》總編輯等職,現任《蘋果日報》副社長。
廖子馨看的第一本董橋的散文集是《從前》,是一本回憶故人舊事的散文集。董氏文筆雄深雅健,兼有英國散文之淵博雋永與明清小品之情趣靈動,為當代中文書寫另闢蹊徑。而且古今中外人文逸事皆能穿梭其中,來去自如,中英兩種語文的底子又那麼的好,年輕人看董橋,可以學習其寫作技巧及氣氛,還可以從他筆下的故事令眼界開闊不少。
至於張大春,他是一個很「過癮」的作家,廖子聲如是說。張大春,在台灣目前小說界中,最富創造力的作者之一。
廖子馨推薦他的小說《四喜憂國》。《四喜憂國》於一九八七年發表後,被譽為張大春「黑色幽默」的代表作。故事中的主人公朱四喜,他是一位極為愛國,但身份渺小、知識不多、且生活艱難的退伍軍人,他的心願只是寫一篇「告全國同胞書」,藉以喚醒國民謹記要提防共產黨、反攻大陸。而他這個憂國憂民的心,正好與文中那個「越來越糟的世界」形成強烈對照。
這個不按常理出牌的作家,用他寫作的能力折服了廖子馨。他的小說有豐富的劇情,推進卻又自然生動,令人不得不嘆服他的想像力。
「年輕人就應該有這種想像力和創造力!」廖子馨希望澳門的年輕讀者們多接觸張大春的書,除了寫作技巧,還應該學習其天馬行空的思考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