街總提新城規劃九項建議
【特訊】澳門土地資源緊缺,已制約著社會經濟持續發展,現獲中央批准填海造地三百五十公頃,為特區進一步發展帶來新機遇,街坊總會希望特區政府科學規劃新城填海區,善用每寸土地資源,並提如下意見和建議:
一、總體規劃要求上,要從改變澳門居住環境欠佳、交通擁擠、社會配套設施不足等現狀出發,把新城填海區建成高起點、高水平的全民共享的新城區,把澳門發展為世界級旅遊休閒中心城市,打造多元宜居的文化名城,作為總體規劃目標,推進社會全面進步、經濟多元發展。
二、安居工程上,要以優化澳門居住環境和解決住屋難為重要考量,調適商住樓宇與公共房屋的供給比例,控制豪宅發展用地數量,劃出部分土地興建只允許澳門居民購置的住宅,適當增加社會房屋、經濟房屋和限價樓的土地供應,預留發展公屋用地,讓更多澳門居民居者有其屋,居住在相對優越的社區環境中。
三、優化城市景觀上,要彰顯澳門個性和中西文化特色,促進綠色經濟、文化藝術發展。增加城市綠化面積,建設綠色低碳、環保之城,在優化城市景觀上,如種植成林成片的具觀賞價值的植被和花草林帶,促進綠色旅遊經濟發展。同時,可注入具中西文化特色元素和澳門獨特人文景觀,如興建環海景觀長廊和水岸公園,在修建休閒廣場時,加入澳門歷史名人雕像或一些中西文化特色的雕刻藝術作品,豐富文化內涵,提升城市文化品味,強化澳門歷史文化名城地位。
四、法律制度保障上,要依照新修訂的《土地法》和《澳門城市概念性規劃綱要》之要求,合理開發和利用新城填海區土地,公開拍賣商住用地,嚴格監管土地的開發和使用,杜絕不正常的囤積、換地和隨意更改土地用途之行為,收回閒置土地及依法懲罰相關發展商,保障長遠住房用地需求,同時反對用新城填海區的土地還「地債」。科學規劃新城填海區,避免重蹈「屏風式建築、超高建築、熱島效應或城市無序規劃等」之覆轍。保障旅遊設施、酒店業、會展業、工商業和物流業等用地需求和供給,為中小企業的生存、發展和提高競爭力創造條件,確保澳門經濟可持續和多元發展。
五、交通建設上,在新城區內建設四通八達的交通道路網絡,尤其要倡導公交優先,構建完善的公共交通服務體系,以及有效利用地下空間興建停車場,解決泊車問題,做好新舊城區域的交通接駁,便於不同區域居民或遊客能快速、便捷進出新城區,共同分享新城區公共空間和各項社會設施。
六、社會公共設施建設上,改變社會配套設施不足的現狀,按社會實際需求配備、齊全包括學校、托兒所、街市、社區中心、長者院舍和衛生中心等各項社會公共服務設施,以及興建文康體休閒設施,如在海濱長廊或水岸公園內配備單車徑、步行徑、球場、游泳池、茶座、文藝廣場、燈光夜市和釣魚區域等,改善居民生活質素,選址興建劇院、圖書館和文化中心等社會文化設施,豐富居民文化生活。
七、興建政府公共行政服務大樓,在新城填海區分別興建行政、立法、司法等綜合性政府大樓,將政府分散的辦公大樓集中在一起,尤其是與經濟及民生有關的服務集中辦公,既方便居民又節省政府龐大的租金支出,並提高公共行政服務效率。
八、建造地底大型混凝土涵管,集中鋪設水、電、燃氣等地下公共管網,方便日後維修護理,減少重覆式掘路工程,並鋪設好地下水道網絡工程,以加強排洪嚴防水浸。
九、研究把澳門港澳碼頭和直升機場搬到港珠澳大橋人工島澳門出入境專用區,既方便遊客又提高土地使用率,避免直升機航道對填海A區建築物的高度限制和帶來的噪音影響,原來的碼頭可開發水上旅遊活動項目,發展澳門旅遊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