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門社區學習人論壇 澳門學習型組織學會
Would you like to react to this message? Create an account in a few clicks or log in to continue.

澳門社區學習人論壇 澳門學習型組織學會

澳門 社區學習 社會教育 讀書會 活動帶領人  社區營造 終身學習 工作坊 成人教育 社會 新聞 手工藝
 
首頁Latest images搜尋會員註冊登入
查看誰在線上
目前總共有 5 位使用者在線上 :: 0 位會員, 0 位隱形及 5 位訪客 :: 1個搜索引擎

沒有

最高線上人數記錄為 74 人 [ 記錄時間 :: 周四 10月 04, 2012 8:53 pm ]
版面
澳門圖書館地圖
社區學習活動帶領人論壇
社區學習活動帶領人 blog
澳門學習者群組

中華民國社區教育學會
陽昇教育基金會
台灣社區通

台灣臺北市學習型城市網

大腦與行為
最新主題
» 澳門社團在社會趨向多元中轉型 陳溥森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三 2月 27, 2013 11:54 pm 由 fongkk

»  建龐大檢索網絡儲存整合珍貴史料 各界研啟“澳門記憶”工程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一 2月 25, 2013 12:35 pm 由 fongkk

» 澳門年輕人討“要愛”彩頭 登記結婚人數翻倍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二 1月 22, 2013 4:24 pm 由 rorolin

» 澳門與歐盟簽訂同聲傳譯合作協議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三 1月 09, 2013 6:00 pm 由 rorolin

» 澳門特區政府:噴射船撞浮標意外 暫未發現重傷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四 1月 03, 2013 12:33 pm 由 rorolin

» 2012,澳門政制發展邁大步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一 12月 31, 2012 12:42 pm 由 rorolin

» 澳門選舉産生12位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一 12月 17, 2012 4:01 pm 由 rorolin

» 獲批公積金提款社保今轉帳 獲批公積金提款社保今轉帳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二 11月 20, 2012 11:53 am 由 fongkk

»  賀一誠:交局監獄開支增幅驚人 議員促政府居安思危支出有度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二 11月 20, 2012 11:51 am 由 fongkk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向下 
發表人內容
fongkk
Admin



文章數 : 14239
注冊日期 : 2009-07-25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Empty
發表主題: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二 8月 17, 2010 10:56 am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2010年07月30日 00:47南方網【大 中 小】 【列印】 共有評論0條

各地級以上市黨委、人民政府,各縣(市、區)黨委、人民政府,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單位,省各人民團體,中直駐粵各單位:

現將《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執行。

中共廣東省委 廣東省人民政府

2010年7月23日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

文化建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的根本要求,是我省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全面實現小康社會的必由之路。改革開放以來,我省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特別是通過實施建設文化大省戰略,文化建設取得重大成就,為推動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文化動力。但是,當前我省文化發展水準總體上仍落後於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步伐,與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不相適應。

今後10年,是廣東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現經濟社會轉型的關鍵時期,也是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重要階段。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面對日益激烈的國際國內文化競爭和文化與經濟加速融合發展的新趨勢,我們必須充分認識文化建設在凝聚民族精神、提升公民素養、促進社會和諧、推動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進一步增強緊迫感、責任感和使命感,全面推進文化建設,實現由文化大省向文化強省的跨越。為此,特製定《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

本綱要所指的文化建設,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服務和文化產業、精神文明建設、社科理論、文學藝術、新聞出版、廣播影視、網路新興媒體和對外文化交流等方面。教育、科技、體育、旅遊、衛生均已制定專項規劃,不納入本綱要規劃之列。

一、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二、培育提高全社會文化素養,提升廣東文化形象

三、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四、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

五、提高現代文化傳播能力,增強廣東文化輻射力

六、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形成參與文化建設強大合力

七、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構築文化人才高地

八、組織政策保障

附件: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十項工程附件

一、總體要求和發展目標

(一)指導思想。

高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旗幟,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牢牢把握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前進方向,按照黨的十七大關於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總體部署,認真落實《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2008—2020年)》對文化發展的要求,樹立新的文化發展理念,大力弘揚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探索文化科學發展方式,推動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滿足人民群眾多樣化、多層次、多方面的文化需求,保障人民群眾的基本文化權益,形成文化事業強、文化產業強、文化輻射力和影響力強、文化形象好的文化優勢,為廣東努力當好推動科學發展、促進社會和諧的排頭兵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文化支撐,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和社會的全面進步。

(二)方針原則。

——堅持以人為本。始終把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作為文化建設的立足點和出發點,切實改善文化民生,讓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文化改革發展成果,提高人的文明素質。

——堅持協調發展。實現重點突破與均衡發展相結合,大力推進區域、城鄉文化建設協調發展,形成珠三角和粵東西北地區優勢互補、良性互動的文化發展新格局。促進文化與經濟、科技相融合,提高創新能力,加快經濟發展方式轉變。

——堅持全民參與。建立政府主導與社會參與相統一、多層次、多元化的文化建設管理體制,最大限度激發全社會參與文化建設熱情,努力形成多方共建的強大合力。

——堅持“雙百”方針。遵循文化發展規律,營造文化發展寬鬆環境,把弘揚中華傳統文化和嶺南優秀歷史文化與吸收外來文明成果有機結合起來,推動各種學術觀點、藝術流派和文化業態不斷豐富發展,形成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局面。

——堅持開放創新。繼續解放思想,與時俱進,改革開放,勇於破除制約文化科學發展的體制機制性障礙,廣泛吸收借鑒國內外先進文化建設經驗和優秀文化發展成果,轉變文化發展方式,增強文化發展活力,解放和發展文化生產力。

(三)戰略定位和總體佈局。

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達到與廣東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文化發展水準,把廣東建設成為在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文化中心、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排頭兵、提升我國文化軟實力的主力省、中國文化“走出去”的生力軍及率先探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發展道路的示範區。

堅持立足當前、著眼長遠,統籌規劃、科學佈局,全面推進各項文化事業繁榮發展。

——繁榮發展文學藝術。鞏固影視、動漫、音樂、攝影、美術創作在全國的優勢地位,推動文學、戲劇、舞蹈、曲藝、雜技、書法等躋身國內先進行列,著力培育引領時代潮流的名家大師,涌現一批在國際國內具有廣泛影響的優秀文藝作品,推動群眾文化的活躍開展,打造文藝粵軍。

——繁榮發展哲學社會科學。堅持基礎理論研究與應用對策研究相結合,以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的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為主攻方向,加強優長學科、特色學科建設,推動科研創新平臺建設,培育理論學術精品,造就高素質的哲學社會科學隊伍,建設學術強省。

——做大做強新聞出版業。鞏固提高黨報黨刊、廣播電視、重點新聞網站在多元傳播格局中的優勢地位,加快網路媒體和數字出版業發展,促進網路文化健康繁榮,建設國際性新聞傳播平臺,打造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傳媒集團,建設傳媒強省。

堅持全省文化發展統籌安排,打破按行政區域和行業部門配置資源的現狀,進行整體規劃和科學佈局。

——廣州、深圳市要發揮中心城市的文化引領和輻射作用,重點發展若干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大型文化傳媒集團,建設具有國際一流水準的標誌性文化設施和文化服務平臺,努力建設成為帶動全省、輻射全國、影響東南亞的文化自主創新中心、區域文化中心和國際文化名城。

——珠三角其他地區要結合加快城市化、現代化進程,促進珠三角文化發展一體化,做大做強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建設國內一流水準的公共文化服務網路,建設一批具有核心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產業集群,培育一批文化知名品牌,創辦一批文化創意產業園區,拓展粵港澳臺文化交流合作,文化發展處於全國先進水準。

——粵東西北地區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基礎設施,重點實施文化惠民工程,提升公共文化服務水準,發展特色文化產業,打造特色文化品牌,形成文化與經濟社會同步發展,與珠三角地區文化建設優勢互補的文化發展新格局。

(四)發展目標。

到2020年,形成特色鮮明的嶺南文化和現代開放型文化體系,文化在綜合實力競爭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時代文化精神更加彰顯,文化凝聚力、競爭力、創新力、輻射力顯著增強,各項主要文化指標居全國前列,努力樹立廣東文化事業發達、文化產業強大、文化生活豐富、思想品德高尚、文化氛圍濃郁、精神家園和諧的文化形象。

一是建立和完善具有時代特徵和實踐特色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培育現代人文精神,建設廣東和諧文化和現代文明社會,成為我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建設的示範區。

二是建立和完善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路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到2015年,實現全省基層文化設施全覆蓋,其中珠三角地區基層文化設施建設和公共文化服務達到國內一流水準;到2020年,全省城市建成“十分鐘文化圈”、農村建成“十里文化圈”,人民群眾文化權益得到充分保障,成為全國公共文化建設示範區。

三是建立和完善產業結構合理、產業佈局科學、產業發展集聚、產業競爭高端的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文化產業總體實力和核心競爭力顯著增強,對全省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撐作用大大提高。今後10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實現年均增長12%以上。到2015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超過4500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超過65%.到2020年,全省文化及相關產業增加值超過8000億元,佔全省生產總值的比重達到8%.文化產業成為我省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東成為全國乃至全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四是建立和完善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現代文化傳播體系,傳播渠道不斷拓展,傳播技術和內容創新能力不斷提高,傳播影響力不斷擴大,成為華南現代文化傳播中心和全國對外文化交流樞紐。

二、培育提高全社會文化素養,提升廣東文化形象

(一)培育廣東人文精神。

大力培育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為靈魂、以嶺南優秀歷史文化傳統為底蘊、以現代文明素質為特徵的新時期廣東人文精神。加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把核心價值體系貫穿國民教育全過程。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弘揚愛國主義精神。大力弘揚廣東人在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中形成的敢為人先、務實進取、開放相容、敬業奉獻的精神品格,在全社會廣泛開展“創新、創業、創造”教育,為新時期廣東人文精神增添新的元素。大力宣傳廣東創業之星、勞動模範、英雄人物等體現新時期廣東人文精神的時代人物。

提升公民思想道德素質。加強現代公民教育,開展“增強社會責任感,做現代文明公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強化公民的國家意識、社會責任意識、民主法治意識等價值理念。加強文明禮儀教育,使懂禮節、重禮儀、講禮貌蔚然成風。加強道德品格教育,引導社會成員形成誠信、正直、敬業、守法、慈善、包容、感恩等道德品格。實施品德培育、精品供給、環境凈化、心理護衛四大工程,加強青少年人文教育和思想道德建設。加強廉政文化建設。

提升公民科學文化素養。深入推進學習型社會建設,大力開展全民讀書活動,建設學習型機關、學習型社區、學習型企業、學習型城市、學習型農村。實施科學知識普及工程,推廣普及科技讀物,開展科技培訓、科技下鄉、科技體驗等活動,加強科普示範基地建設,提高群眾科技水準。

(二)提升思想理論研究和創新水準。

瞄準世界先進水準,不斷提升我省哲學社會科學的綜合創新能力和國際學術競爭力,力爭用10年左右時間,構建起具有世界視野、廣東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社科研究水準居全國前列。加強理論武裝工作,推進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的宣傳普及,建立百個優質社會科學普及基地。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大力推進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創新平臺體系建設,積極培育理論學術精品,爭取每年推出一批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標誌性成果,逐步形成若干在全國具有重大影響的理論品牌。加強哲學社會科學學科體系和優勢學科群建設,實施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學科建設工程,重點建設國家重點學科,鞏固特區經濟研究、港澳臺和珠三角研究、華人華僑研究、留學文化研究、粵商文化研究、精神文明學等特色學科。加強應用對策研究,實施南方智庫建設工程,培育數個省級重點研究基地,建立廣東省實踐科學發展觀理論與決策研究相關機構,加強改革開放研究和科學發展觀研究,鼓勵高校、科研機構與政府部門共建諮詢決策機構,發揮思想庫和智囊團作用。加強嶺南歷史文化研究,發揮高校、科研機構、地方誌、檔案館和文史館等部門研究、發掘、推廣嶺南文化的作用,形成以孫中山、康有為、容閎、梁啟超、冼星海、黃遵憲、冼夫人、六祖惠能、張九齡等歷史文化名人和嶺南民俗文化為代表的全國學術研究中心。實施哲學社會科學“走出去”戰略,加強與港澳臺的學術交流合作,設立嶺南學術國際論壇、中國(南方)智庫論壇、海峽兩岸中山論壇,構建具有國際影響的哲學社會科學學術交流平臺。各級財政要加大對哲學社會科學經費的投入,確保與我省經濟社會發展水準相適應。

(三)積極打造文藝精品。

全面實施文藝精品戰略,構建科學的文藝創作生產體制機制,使廣東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文藝精品生產基地。提供寬鬆有利的創作環境,鼓勵廣大文藝工作者深入生活,加強原創性作品的創作生產,推動重大革命歷史題材、現代生活題材、華僑題材、青少年題材、新農村建設題材等作品的創作。創新文藝創作扶持方式,省財政每年安排專項資金,優先扶持反映廣東地方特色以及具有示範性、導向性、有影響力的文藝作品創作生產,爭取每年能打造出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市場叫得響的文藝精品佳作,使我省參評全國性文藝類大獎獲獎作品居於全國前列。採取政府定制採購、項目招標、成果引入等形式,扶持重點國有文藝院團,發展民營演藝機構,扶持培育一批能夠活躍在國內外演出舞臺的知名文藝團體,培育催生在國內外領先的文藝現象、文藝形式、文藝流派。

(四)提高全民文化藝術素質。

大力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實行文化人口評估統計制度,使全民文化活動參與率逐年提高。實施國民藝術教育普及工程,培養全民熱愛文學藝術、參與文化活動的高雅志趣和文化氛圍。各機關、單位、企業和鄉鎮、社區要積極開展群眾喜聞樂見的業餘讀書、攝影、書畫、合唱、舞蹈及各類民間文化活動,引導、鼓勵、安排幹部職工和居民群眾觀看文藝演出、參觀各類館展。加強推廣普通話。各級文化部門和文藝團體要組織開展高雅藝術進機關進校園進企業、優秀文藝精品基層巡演、“三下鄉”、“四進社區”、“送歡樂下基層”等活動,為廣大人民群眾提供免費的文藝演出、藝術講座和文藝創作輔導,提高群眾的文學藝術欣賞水準。各級各類學校要加強對學生文化藝術素質教育,開設專門課程,開展文藝活動,加強文化藝術熏陶。

大力培育文化消費。完善政府補貼向社會提供低價文化產品機制,實施“文化消費補貼計劃”和“國民文化消費卡工程”,探索建立面向終端消費者的文化消費補貼機制,努力提高文化消費在城鄉居民日常消費中的比重。加強文化電子商務體系建設,鼓勵和培育網路遊戲、網上書店、網路視頻點播、網路購物、網路付費下載、網吧等網路文化消費新模式,拓展藝術培訓、文化旅遊、休閒娛樂等與文化相結合的服務性消費。大力培育農村文化市場,制定鼓勵和支援農村文化消費的經濟政策。

打造群眾文化活動品牌。廣泛動員社會力量,組織開展豐富多彩的群眾文化活動。繼續辦好大學生電影節、華語傳媒系列盛典、中國音樂金鐘獎、廣東省藝術節、百歌頌中華、廣東省群眾藝術花會、廣州國際粵劇節、中國梅州國際客家山歌節、汕頭潮劇節、禪宗六祖文化節、連州國際攝影年展、陽江(中國)國際風箏節、中國江門華僑嘉年華活動、新世紀之星、“中山杯”華僑文學獎等文化品牌活動,舉辦粵港澳青年電影節、孫中山文化節、嶺南民俗文化節、廣東社區文化節等文化節慶活動,使之成為弘揚廣東優秀文化、豐富群眾文化生活的平臺。開展對具有國內外重大影響、能代表廣東文化形象的歷史事件、重要人物、人文景觀、文化傳統、民間藝術的評選宣傳活動,建設嶺南文化地標。

(五)建設文明和諧家園。

加大全國文明城市創建工作,推進全省文明城市、文明村鎮建設,開展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創建活動,塑造富強、文明、和諧的文明新形象。推進窗口服務行業創優工作,樹立行業文明新風。推進志願服務活動和各類公益慈善活動,宣傳普及助人自助理念,弘揚志願精神,強化慈善意識。力爭到2015年,地級以上市創建省文明城市全部達標,文明村鎮創建覆蓋面達到80%以上,到2020年覆蓋面達到95%以上;文明窗口行業創建覆蓋面到2015年達到90%左右,到 2020年基本全覆蓋。註冊志願者人數佔城市人口總數的比例有較大幅度提高,社會文明程度顯著提高。

倡導綠色環保生產生活方式,提高城鄉規劃建設的文化品位,實施“清、和、美”工程,推進環境優美鄉鎮、生態文明村、綠色社區、綠色企業、綠色學校和綠道網建設,開展“生態文明”、“低碳生活”等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

提升公民健康心理素質。加強珍愛生命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健全心理健康教育、諮詢、服務網路,大力發展心理志願者服務隊伍。增強文化的教化功能和人文關懷,調處和化解好各種利益衝突和社會矛盾,紓緩社會壓力,撫慰人的心靈,培育公民良好的社會心理。加強新型人口文化建設,深入開展婚育新風進萬家、關愛女孩、關注農村留守兒童等活動,引導人們樹立科學、文明、進步的生育觀念。

三、構建普惠型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保障人民基本文化權益

(一)完善基層公共文化設施網路。

實施基礎文化設施全覆蓋工程,出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規劃》,逐步完善省、市、縣(市、區)、鄉鎮(街道)、村(社區)五級公共文化設施網路。到2013年,尚未建成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和行政村(社區)文化室的要如期完成。到2015年,全省市、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鄉鎮綜合文化站、行政村(社區)文化設施全部達標,珠三角地區文化設施達到全國一流水準;每個縣(市、區)至少有1座多功能廳數字電影院,每個鄉鎮至少有1套以上數字電影放映機,20戶以下已通電自然村通廣播電視,廣播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以上。到2020年,全省市、縣(市、區)圖書館、文化館達到國家二級館以上標準,鄉鎮(街道)綜合文化站達到省二級站以上標準,行政村(社區)按照“五個有”標準建成文化設施,全省每萬人擁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按常住人口計算,不含室外文化設施面積)達到1200平方米;文化資訊共用工程服務網點和“農家書屋”覆蓋到每個行政村;廣播電視全面實現戶戶通,農村電影放映建立省、市兩級財政保障機制,從2011年起,全面實現一村一月放映一場公益電影,有條件的鄉鎮和行政村逐步建立固定的電影放映點。

(二)推進重大標誌性文化工程建設。

抓好已確定的重點文化設施項目建設,規劃新建一批代表廣東文化形象的重大文化設施項目。重點建設廣東文學館、廣東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廣東人民藝術中心、廣東當代美術館、廣東美術館改擴建工程、廣東省立中山圖書館改擴建二期工程、廣東畫院(新址)、辛亥革命紀念館、南越王宮博物館等。各地要根據當地文化優勢和文化需求,建設一批重點文化工程項目。

(三)實施重點文化惠民工程。

繼續實施和推進廣播電視村村通、文化資訊資源共用、鄉鎮和社區綜合文化站(室)、農村電影放映和農家書屋等國家重點文化惠民工程項目建設,著手實施一批新的文化惠民工程建設項目。

實施公共文化進村入戶工程。採取政府採購、文化事業單位實施、社會參與的運作模式,大力開展送文化下基層活動,建設“網上圖書館”、“網上博物館”、“網上劇場”、“群眾文化活動遠端指導網”等覆蓋全省的數字文化服務網路,多渠道向基層配送文化資源。

實施外來工文化服務工程。建設職工文化,增強企業文化意識和人文關懷精神,鼓勵和支援企業、工業園區建設職工書屋、俱樂部、職工之家等員工文化設施,推動文化事業單位和文藝團體與企業、廠礦共建企業文化服務機構和服務點,豐富外來務工人員的業餘文化生活。

實施珠三角公共文化服務一體化工程。整合珠三角文化資源,建設珠三角地方文獻資源共建共用和數字圖書館聯盟平臺,開展珠三角電子文獻聯合採購,實行珠三角圖書網上“一卡通”服務,建立珠三角文化資源數據庫、建立珠三角演藝聯盟、建立珠三角文化執法聯動協查機制等,構建區域聯動、資源共用、優勢互補、服務一體化的珠三角都市文化生活圈,輻射帶動全省公共文化的發展。

(四)增強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能力。

進一步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滿足人民群眾進行文化鑒賞、讀書看報、聽廣播、看電視電影、上網際網路、參與文化活動等基本文化需求。加大對經濟欠發達地區、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等特定區域和老年人、未成年人、殘疾人等特殊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努力實現全省城鄉居民基本公共文化服務均等化。到 2015年,努力實現全省人均擁有12冊以上公共藏書、每月觀看1場以上電影、每季度觀賞1場以上文藝演出和參與1次以上群眾文化活動,每半年參觀1個以上文化展覽的目標。到2020年,建立起與群眾需求相適應的充裕的公共文化產品和服務供給體系。

加強公共文化資源建設。各級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專業藝術團體、廣播影視機構、出版企業和文聯、社科聯、作協等文化團體要為群眾提供更多更好的公共文化產品。採取政府購買、項目補貼、委託生產等形式,鼓勵和支援文化企業生產質優價廉的公共文化產品。實施文化數字化工程,加快推進文化資源的數字化轉換。推廣“城市街區24小時自助圖書館”系統。建設覆蓋城鄉的流動圖書館、流動博物館、流動演出服務網,促進城市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和農村流動。加強各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美術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所)的藏書、藏品建設,注重對地方文獻、文物、民俗器物和本土名家創作的藝術精品的收藏,在全省形成品種豐富、結構合理、特色鮮明的文化資源體系。

提高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的使用效率。創新公共文化服務形式,引進社會力量參與公益性文化場館的管理,提升公共文化場館管理的專業性、科學性和有效性。推動大型公共文化場館後勤服務社會化,推動經營性文化場館實行連鎖經營和聯盟合作。各級財政要確保足額經費投入,推動各級公共圖書館、博物館、紀念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所)等公共文化場館全面免費開放,推動音樂廳、美術館等定期提供免費或低票價服務,擴大展覽館、科學館、工人文化宮、青少年宮等免費服務項目,探索高校、科研機構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資源向社會開放的新路子。壯大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健全公共文化機構設置,落實公共文化事業單位尤其農村基層綜合文化站的人員編制,保證人員工資、事業經費和重大文化活動專項經費,保障各級公共文化設施有效運轉。推行公共文化服務職業資格準入和證書管理制度,探索建立人員準入機制,提高公共文化事業單位業務人員比例。發展公共文化服務輔助隊伍,鼓勵和支援成立各類民間文化社團,組建全省文化志願者隊伍。

(五)實施嶺南文化遺產保護工程。

加強對重點文物、非物質文化遺產、古籍的有效保護、開發和利用,保護和發展文化遺產。做好國家級和世界文化遺產申報和保護利用工作,推動有條件的地區申報國家和省級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加大重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及其生態環境的整體性保護,建立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華僑文化、禪宗文化、海洋文化、少數民族文化等文化生態保護區,打造若干個國家級文化生態保護區。組建廣東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和廣東省水下遺產保護中心。加強精神性文化遺產發生地和名人故居的保護利用。加大對我省稀有劇種和民間絕技、絕藝、絕活的搶救保護。啟動流失海外廣東文化典籍整理工作。

四、促進文化產業集聚發展,打造戰略性新興文化產業

(一)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

做大做強以創意內容為核心的文化服務業。重點發展文化創意、平面傳媒、廣播影視、出版發行、演藝娛樂、文化會展等六大文化服務業,到2015年,文化服務業增加值達到2200億元,佔文化產業增加值的比重超過45%;到2020年,文化服務業增加值達到4000億元,佔文化產業增加值比重達到 50%,使我省成為國內主要的文化內容生產與創新基地。

著力培育文化領域戰略性新興產業,重點培育新一代網路遊戲、數字電視、新型媒體終端等高增長性戰略產業,形成具有較強競爭力的產業集群。推動文化與科技融合,以科技創新推動文化業態和生產、傳播方式創新,拓展新型文化產品和服務。推動文化與旅遊融合,大力發展文化休閒娛樂產業。推動文化與商業融合,大力發展時尚文化產業。

提升文化製造業發展水準,推動具有傳統優勢的文化製造業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培育自主品牌,延伸產業鏈條,加大創意內容生產,實現企業轉型升級。

(二)優化文化產業佈局。

加強對全省文化產業的統一規劃和科學佈局,建設若干個文化產業強市和一批特色文化產業縣(市、區)、鎮,形成以珠三角為龍頭,東西兩翼、北部山區優勢互補、錯位發展,粵港澳臺深度合作的產業發展新格局。

重點建設“珠江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圈”。珠三角地區著重發展傳媒出版、工業設計、動漫遊戲、影視製作、音樂創作、廣告設計和創意研發等高端和新興文化產業,培育一批全國領先、競爭力強的文化創意產業集群和國家級產業園區,促進我省傳統優勢製造業優化升級,成為亞太地區最具活力和競爭力的文化創意區之一。加快建設羊城創意產業園、珠影文化創意產業園、南方報業傳媒文化創意產業園、南方影視傳媒集團影視創作基地、廣東數字出版中心、廣東工業設計城、廣東廣告創意基地、廣東原創音樂基地、廣東印刷和可錄光碟生產基地。支援廣州打造“創意之城”、深圳建設“設計之都”,推動珠海、佛山、中山、江門、東莞、惠州、肇慶等市重點建設一批以文化創意、工業設計、影視製作、遊戲遊藝、工藝美術、音像電子和演藝娛樂等為內容的產業園區。

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要依託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等地方特色資源優勢,承接珠三角地區文化產品製造等產業轉移,積極創建若干文化創意產業園,發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

推動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深度合作,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等地建設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實驗園區,集聚資金、技術、人才優勢,培育一批有競爭力的文化企業和產品走向國際市場。加強粵臺在文化產業領域的合作,推動中山等地建設兩岸文化產業園。

(三)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健全文化產品、服務和要素市場,積極開發動漫遊戲、移動電視、網路廣播電視等以網路為載體的新興市場,培育版權、資本、人才、資訊、技術等文化要素市場,發展版權代理、知識產權評估、演藝經紀、工藝美術品拍賣等文化仲介行業。

建設珠三角文化會展產業帶。提升中國(深圳)國際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中國國際影視動漫版權保護和貿易博覽會、廣東國際廣播影視博覽會、中國(中山)國際遊戲遊藝博覽交易會、中國(東莞)國際印刷技術博覽會、廣東國際旅遊文化節、南國書香節、中國(廣州)國際紀錄片大會、廣州國際藝術博覽會的國際影響力,打造國際文化會展品牌。

建立文化產權交易平臺。辦好廣東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深圳文化產權交易所,發展版權和其他文化知識產權交易市場;大力發展文化電子商務;研究建立文化知識產權的價值評估體系,設立價值評估仲介機構和抵(質)押登記、交易平臺。

建設文化產業與金融機構的戰略合作機制,促進文化與資本市場對接,鼓勵各種風險投資基金、股權投資基金參與文化產業建設。支援文化企業通過上市、發行企業債券等形式直接融資。

五、提高現代文化傳播能力,增強廣東文化輻射力

(一)提高輿論引導能力。

堅持黨管媒體,始終把堅持正確輿論導向放在首位,弘揚健康向上的主流輿論,構建定位明確、特色鮮明、功能互補、覆蓋廣泛的輿論引導新格局。強化新聞媒體的社會責任,使之成為宣傳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的客觀公正、充滿正氣、促進社會和諧、維護國家利益的重要力量。充分發揮黨報黨刊、廣播電視、新聞網站在輿論引導中的核心作用,發揮不同媒體多層次、多角度引導輿論的特色和優勢,進一步發揮網路媒體、手機媒體等新興媒體的影響力,牢牢把握輿論主導權。進一步建立和完善新聞發佈制度、重大突發事件報道工作機制、重大輿情監測研判制度和廣播電視安全播出監管制度,在省直主要部門和地級以上市建立網路發言人制度,推進黨委新聞發言人制度建設。加強網路民主政治建設,推進廣東網路問政,構建充滿活力、和諧有序的網路民主平臺。

(二)培育龍頭傳媒集團。

實施媒體優化重組工程,打破行業和行政區域界限,鼓勵和支援我省主要媒體在國內跨地域、跨行業、跨媒體發展經營,鼓勵和支援省主要媒體集團和地級以上市媒體之間戰略整合,支援報業、廣播電視、出版、網際網路等不同業態的媒體之間重組合作,打造數家資產超百億、國內一流、國際知名的大型傳媒集團,培養一批在國內有廣泛影響力的傳媒集團。推動重點傳媒集團實施全媒體戰略,支援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實施聚合戰略,組建和完善全業態、全介質傳播體系;支援羊城晚報報業集團實施集團數字化戰略;支援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重點發展網路廣播電視和移動多媒體廣播電視,創辦廣東網路廣播電視臺;支援珠江電影集團打造完整電影產業鏈條,努力成為全國最有競爭力的電影產業基地和電影人才集聚中心;支援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建設出版智慧化數據庫和全媒體複合出版平臺,打造中國南方數字化出版基地。支援做強廣州日報報業集團、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和佛山傳媒集團等。

構建傳輸快捷、覆蓋廣泛的現代傳播體系。加快推進我省電信網、網際網路與廣播電視網“三網融合”,到2015年前實現地級以上市廣播電視節目製作、播出的數字化、網路化。重點推進省廣播電視有線網路股份有限公司對全省有線電視網路的重組整合,2020年全面建成數字化、全功能的廣播電視綜合傳輸覆蓋網路。扶持省和廣州、深圳新華發行集團公司建設全省連鎖經營、覆蓋城鄉的出版物發行網路,扶持珠江電影集團、廣東星海演藝集團建設覆蓋全省大中小城市和大部分鄉鎮、層次多樣的數字電影院線和演出院線。

(三)積極發展網路等新興媒體。

加大對重點網站的扶持力度,建立省級新媒體發展基金,推動南方新聞網等重點新聞網站改制和上市,建設一批在全國有較大影響力的新聞網站,培育國有或國有控股的大型商業網站。促進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的融合發展,支援我省主要媒體積極發展手機網站、手機報刊、手機電視、移動電視、網路廣播、網路電視等新興傳播載體,儘快建設一批新媒體優質品牌。

創新網路文化形式,實施網路文化精品工程,培育有廣東特色的網路文學、網路音樂和健康向上的網路動漫、遊戲等網路文化產品,加大原創網路文化產品扶持力度。完善行政監管與行業自律相結合的網際網路管理體系,完善網路監管技術手段,加強網上資訊監管,深入開展網路凈化行動,探索對即時通訊、互動欄目、音視頻等網路新業務的科學化管理,建設網站編輯從業認證體系,實行網站編輯、記者資格準入制。

提升網路媒體的對外傳播能力,鼓勵我省重點網站以互建鏈結、內容供應、技術合作等方式與國外知名網路媒體合作。建立廣東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網站。實施重點新聞網站海外站點本土化戰略,完成若干綜合性外文頻道建設,做大做強南方英文網、廣州生活英文網、廣東僑網等。

(四)深入推進對外文化交流合作。

充分利用廣東獨特的地緣優勢和人文資源優勢,發揮廣東在對外文化交流合作中的有利條件,堅持“走出去”與“引進來”相結合,在積極實施文化“走出去”戰略的同時,廣泛引進借鑒國外先進文化發展成果及經驗,使廣東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和華人華僑文化交流中心。

深化與海外、港澳臺文化交流與合作,設立對外文化交流資金,每年由省財政安排專項經費,用於統籌開展對外文化交流活動。繼續開展廣東文化周、廣東電視周、世界主流媒體看廣東、全國重點媒體廣東行等活動,拓展海外展演市場。加強僑務外宣,繼續開展南粵文化海外行,支援辦好僑刊鄉訊。加強友好城市間的文化交流,依託海外孔子學院建立廣東海外文化交流機構,有選擇地建立廣東展覽館(室)。實施外宣精品工程,推動我省外宣品製作市場化。加強粵港澳臺文化交流合作,加強對港澳文化基地建設,支援各類協會發展港澳會員、赴臺進行各類文化交流。

制定扶持文化出口優惠政策,積極鼓勵文化企業產品和服務出口,重點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業和產業基地。抓好影視音像、影視動漫、出版物、文藝演出等國際行銷網路建設,拓展與國際演藝、展覽、電子出版仲介機構和仲介經紀人合作,鼓勵和支援各種所有制的內容生產和服務類企業到海外開辦分支、分銷機構,舉辦演出、展覽等。

加強對外媒體建設,支援我省主流媒體以獨資、合資或合作方式在境外辦報、辦刊、辦臺、辦網,與海外媒體合辦頻道(率)、欄目、節目,鼓勵我省主流媒體創辦英文報刊、廣播和電視頻道,重點打造廣東電視臺國際頻道,開設《今日廣東》外文版。

六、調動全社會積極性,形成參與文化建設強大合力

(一)改革文化宏觀管理體制。

轉變政府職能,推動政企分開、管辦分離。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進一步簡化創辦文化企業、舉辦文化活動、開展文化對外合作交流等方面的文化行政審批事項,對信譽好、操作規範的文化企業,實行備案制,設立辦理文化出口的專門機構和“綠色通道”。建立健全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監管體系,加強文化資產和經營收益管理,科學制訂考核指標體系,確保國有文化資產保值增值。建立健全文化產業統計制度,省、市兩級統計部門每年定期發佈文化產業統計報告。健全文化市場監督管理體系,建立文化企業信用檔案和文化市場信用制度。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制,構築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嚴厲打擊侵權、盜版等非法行為。

(二)創新文化單位運行機制。

繼續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全面推行崗位管理和人員聘用制度,建立績效目標考核,事業撥款由“養人”向保障項目和發展轉變,引入用人競爭機制,激發內在活力。全面推進國有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和規範的法人治理結構,實行公開招聘、競爭上崗、能上能下、能進能出的用人機制和按勞分配與按生產要素分配相結合的分配機制,推進轉制企業成為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自我發展的合格文化市場主體。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引進戰略投資者,實行股份制改造,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三)形成富有活力的全民參與格局。

建立健全黨委統一領導、黨委宣傳部門組織協調、行政主管部門具體實施、有關部門各負其責、社會力量和人民群眾積極參與的文化建設領導體制和工作機制,形成齊抓共管、各方參與的文化發展新格局。各級宣傳文化部門要進一步增強責任感、使命感,實行工作目標責任考核制度,形成幹事創業的濃厚氛圍。廣大文化工作者要積極進取,開拓創新,敬業奉獻,發揮文化建設主力軍作用。各有關職能部門要把文化強省建設與本部門工作結合起來,積極支援文化建設。要調動廣大人民群眾參與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建立文化事業和文化重大項目社會聽證和諮詢制度,鼓勵和支援群眾團體和社會組織各展所長,發揮社會各界人士的獨特作用,共同推進文化建設。

鼓勵社會力量積極參與公益性文化建設,部分公益性文化活動可面向社會進行公開招標。扶持活力強、影響大的優秀社會文化組織和民間文藝團體,鼓勵民間文藝團體和個人進行文藝精品創作。鼓勵社會力量捐助建設公共文化設施,或自建面向公眾開放、非贏利性的圖書館、博物館等文化設施。

鼓勵支援非公有資本進入政策許可的文化產業領域。充分運用聯合重組、股份制等多種形式,推動社會資本參與國有文化企業改革重組,形成以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共同發展的文化產業格局。

七、加強文化人才隊伍建設,構築文化人才高地

(一)大力培養文化領軍人物和專業人才。

積極實施人才強文戰略,用10年左右時間,把廣東打造成為富有吸引力、競爭力和創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實施宣傳思想文化戰線優秀人才“十百千工程”項目,逐年加大文化專業技術和經營管理傑出人才的培養資助力度。加大對宣傳思想文化系統幹部隊伍輪訓力度,建設一支高素質的文化行政人才隊伍。重視基層文化隊伍建設,鼓勵大學生到基層文化站點工作。鼓勵支援各類民間文化團體發展,評選民間文化技藝大師,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技藝傳承人才。健全人才選拔培養工作機制,探索實行黨政人才、文化經營管理人才、文化專業技術人才交流和挂職鍛鍊制度,暢通體制外人才吸收渠道,推進人才合理流動。

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工作,培養一批在國內外有廣泛影響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家、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造就一支學科、年齡、梯隊結構合理的哲學社會科學隊伍。在高校和社科研究機構設立嶺南文化研究的學科和學院,實施嶺南學術大師培育工程。大力發展文化職業教育,組建廣東舞蹈戲劇職業學院、廣東省廣播影視職業技術學院,培養各類文藝人才和廣播影視專業人才。鼓勵有條件的高等學校開設文化創意、影視製作、數字動漫、工業設計、傳統工藝美術、新技術、新傳媒等專業,支援院校與文化企業、園區合作建立文化創意產業人才培養基地。

(二)積極引進高端文化人才。

制訂出臺《引進文化領域高層次人才辦法》,把文化領域人才納入省“珠江人才計劃”、省南粵功勳獎和南粵創新獎範圍,落實配套政策,面向國內外重點引進社科理論和文學藝術名家大師、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領軍人物。創新人才引進合作機制,鼓勵文化行業以調動、崗位聘用、項目聘任、客座邀請、兼職、定期服務、項目合作等多種形式引進或使用高端人才及其團隊。定期編制文化人才引進需求名錄。我省有條件的城市要積極爭取國內外知名的高端文化實體進駐。充分發揮文化產業園區人才集聚功能,爭取通過提供優惠的經濟政策、提供落戶生活便利、建立優秀文化人才引進“綠色通道”等園區引才政策,使廣東成為富有吸引力的文化人才洼地。

(三)建立完善科學的人才激勵評價機制。

完善文化專業技術人才評價體系,研究出臺《文化企事業單位智力貢獻參與分配的實施意見》,允許文化人才通過技術、專利、品牌入股,探索高層次文化人才協議工資制和項目工資制等多種分配形式。建立健全人才激勵機制,健全以政府獎勵為導向、用人單位和社會力量獎勵為主體的人才獎勵體系,對為廣東文化發展作出突出貢獻者以及重大文化成果進行獎勵。實施特級專家聘任制度,實施首席專家、文化大師工作室制度。建立省級文化榮譽制度,評選“廣東優秀社會科學家”、“廣東廣播影視名家”,設立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德藝雙馨獎”。

八、組織政策保障

(一)加強組織領導。

各級黨委、政府要把文化建設擺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列入重要議事日程,納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省要成立文化強省建設領導小組,建立文化建設聯席會議制度,對全省文化強省建設進行統一領導、組織和協調,各市、縣(市、區)也要成立相應的領導和工作機構。實行黨政“一把手”工程,要像抓經濟建設一樣抓文化建設,加強對文化發展的宏觀研究和指導。各級黨校要將文化建設的內容納入黨政領導幹部培訓的重要課程。要加強地方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要研究制定文化建設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每年實行單獨考核。各級人大、政協要加強對文化建設工作的督促檢查。

(二)加大財政投入力度。

建立健全建設文化強省的財政保障機制。各級財政的文化事業經費要隨著經濟發展逐年增加,穩步增長。要按照中央和省有關政策標準,確保文化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體系建設足額投入,社區公共文化設施建設要落實從城市住房開發投資中提取1%的規定,農村行政村公共文化基礎設施建設由市、縣(區)兩級財政按比例分擔。加大對貧困地區、少數民族地區文化建設的財政轉移支付的力度,支援東西兩翼和山區未達標的市、縣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和鄉鎮綜合文化站、農村與社區綜合文化室建設。省、市兩級要設立農村文化建設專項資金,確保農村重點文化建設資金需求。改革政府對文化事業投入方式,實行按項目撥款和以獎代撥,逐步將政府對文化經營單位的無償投入轉為國有資本金的投入。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後,財政部門要按轉制前的渠道和標準繼續撥付經費。有條件的市要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

(三)落實文化經濟政策。

貫徹落實國務院辦公廳《關於文化體制改革中經營性文化事業轉制為企業和支援文化產業發展的兩個規定的通知》(國辦發〔2008〕114號),研究制定支援文化強省建設的配套經濟政策。繼續貫徹落實國家現行關於對文化產業發展的稅收優惠政策,文化企業按規定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減按15%稅率徵收企業所得稅;文化企業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新工藝發生的研究開發費用,允許按國家稅法規定在計算應納稅所得額時加計扣除。到2013年12月31日前,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為企業,自轉制註冊之日起免征企業所得稅;由財政部門撥付事業經費的文化單位轉制為企業,自轉制註冊之日起對其自用房產免征房產稅;出版發行企業庫存呆滯出版物按規定作為財產損失在稅前據實扣除;符合條件文化企業出口圖書、報紙、期刊、音響製品、電子出版物、電影和電視完成片等文化產品應給予退稅優惠政策;重點文化企業進口國內不能生產的自用設備及配套件、備件等,應減免進口環節稅;文化企業境外演出從境外取得的收入免征營業稅。積極向中央有關部門爭取將文化企業設備購置費、經營收入中支援采編業務經費等方面費用,參照研究開發費政策予以加計扣除;延長現行對動漫企業減按3%徵收營業稅優惠政策的執行期。

文化建設用地要納入各地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鄉總體規劃編制之中,按照方便群眾文化生活的原則,確保文化建設用地規模,重大基礎設施和標誌性文化工程、高新技術文化產業項目用地要優先予以安排。新建的公益性文化設施所需用地,符合法定劃撥用地範圍的應當以劃撥方式供地,公益性文化設施建設和相關配套設施項目可全部或部分免交各項工程的二類費用。符合法定條件的文化企業和文化創意產業園區用地可採取劃撥、出讓、租賃、有償使用等方式,出臺有關優惠政策給予支援。

金融機構要加大對文化產業的信貸支援,創新貸款融資模式、信貸產品和服務方式,可在國家允許的貸款利率浮動幅度範圍內給予一定的利率優惠。支援符合條件的文化企業上市融資和通過債券市場融資,鼓勵有實力的企業、團體、個人依法發起組建各類文化產業投資公司和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四)加強文化法規建設。

加快地方性文化立法進程,修訂完善現有的關於文化建設的法規或政府規章,制定出臺《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廣東省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廣東省歷史文化名城名鎮名村保護條例》、《廣東省文化產業促進條例》、《廣東省知識產權保護條例》等地方性法規。加強文化法制宣傳,加大執法力度,嚴厲打擊侵犯、破壞文化建設行為,營造良好法制環境。

回頂端 向下
fongkk
Admin



文章數 : 14239
注冊日期 : 2009-07-25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二 8月 17, 2010 10:56 am

附件: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十項工程附件

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十項工程

為貫徹落實《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突出工作重點,特製定並實施廣東文化強省建設十項工程。

一、實施提高公民文化素質工程

目標:全面提升全民思想道德文化素質,培育現代人文精神,建設廣東和諧文化和現代文明社會,樹立新時期廣東文化新形象。

1大力培育新時期廣東人文精神。

深入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活動;

在全社會開展弘揚解放思想、改革開放時代文化精神討論活動;

廣泛開展“創新、創業、創造”和“增強社會責任感、做現代文明公民”主題教育實踐活動;

在青少年學生中開展“我與祖國共奮進”教育活動。

2全面推進城鄉文明創建活動。

開展珠三角文明城市群創建活動,爭取珠三角各市到2020年全部進入全國文明城市行列;

推進文明村鎮建設,爭取到2015年省文明村鎮創建覆蓋面達到80%以上,到2020年覆蓋面達到95%以上;

推進窗口服務行業創優工作,爭取到2015年全省文明窗口行業創建覆蓋面達到90%左右,到2020年基本全覆蓋。

3大力推進文化志願服務活動。

每年集中舉辦一次文化志願者(文化義工)宣傳活動;

到2015年,全省舉辦的大型文化活動有文化義工或文化志願者參與的比例達到50%,參與人數2萬人以上;到2020年,參與比例達到80%,參與人數4萬人以上。

4廣泛開展群眾文化活動。

辦好《綱要》規劃的我省重大文化活動品牌;

興辦《綱要》規劃的一批具有廣東特色的文化節慶活動;

在機關事業單位積極開展文化活動,幹部職工每週參加一次以上文化活動;

引導企業和工業園區建設文化設施和場所,組織員工開展經常性文化活動;

各類學校定期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文化活動,在校生每週參加一次以上文化活動;

廣泛開展廣場文化、社區文化、家庭文化活動。

5開展全民讀書活動。

深入開展學習型黨組織活動;

每年舉辦一次“南國書香節”;

開展全民讀書月活動;

開展“書香機關”、“書香企業”、“書香家庭”創建活動,舉辦農民讀書節;

開展“千萬少年快樂閱讀”活動;

開展“全民閱讀報刊行”活動;

每年在全省開展“讀書積極分子”評選。

6實行文化人口評估統計制度。

建立文化人口評估機制,每年對全省文化人口進行統計;從2011年起,全省每人每年有一次觀看文藝演出或參觀博物館、美術館、科技館等各類文化活動,並逐年提高次數;到2015年,參加3次以上文化活動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50%以上;到2020年,參加3次以上文化活動的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達 80%以上,其中超過5次以上的人口比例達50%以上。

二、實施哲學社會科學提升工程

目標:構建具有世界視野、廣東特色的哲學社會科學創新體系,使我省社科研究水準和綜合實力居全國前列,成為全國具有重要影響力的區域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中心。

1實施哲學社會科學重點和特色學科計劃。

打造10個廣東地方特色文化研究基地;

扶持培育10個左右具有嶺南特色的社會科學類學術社團;

繼續實施“名刊工程”,創建“中國(南方)學術網”;

每年舉辦一次嶺南學術國際論壇、中國(南方)智庫論壇。

2實施哲學社會科學服務中心計劃。

每年確定10個選題組織社科界專家開展省情調研和重大專題研究;

培育10個實踐科學發展觀與決策研究基地;

每年面向全省民辦非社科研究機構發佈10大研究課題,形成一批全國知名的民間智庫;

每年選拔10-20名優秀中青年社科工作者到黨政部門挂職交流。

3實施哲學社會科學發展支撐計劃。

從2011年起,建立省級哲學社會科學規劃專項經費穩定增長機制;

建立哲學社會科學研究數據庫、省級實驗室、虛擬研究院;

健全市、縣社科連線構。

三、實施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工程

目標:建立和完善結構合理、發展均衡、網路健全、運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使廣東成為全國公共文化建設示範區。

1完善基礎文化設施建設。

省、市兩級財政安排專項資金,支援東西兩翼和山區文化建設;

到2012年前完成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建設達標任務,2015年前完成鄉鎮綜合文化站建設和農村、社區文化室建設達標任務;

抓好《綱要》所規劃的在建和新建重點文化設施項目建設。

2深入推進文化惠民工程建設。

到2015年,廣播電視村村通綜合人口覆蓋率達到99%以上,到2020年廣播電視實現全覆蓋;

到2015年,珠三角地區每個行政村建有固定電影放映點,到2020年,全面建立起固定放映與流動放映相結合,公益放映和商業放映相互補的農村電影公共服務體系;

到2012年,完成全省農家書屋19885家的建設總目標;

到2012年,全面完成文化資訊共用工程省、市、縣支中心建設任務。

3提高公共文化設施使用效率。

各級財政安排足額經費,確保公共圖書館、文化館(站)、博物館免費開放,逐步推動紀念館、美術館等免費開放;

採取政府補貼的方式,推動音樂廳、劇院、電影院等國有經營性文化場館開展公益性文化活動的低票價服務;

推進市、縣、鎮三級圖書館逐步實行“總分館”制,城市市、區、街道三級圖書館實行通借通還的“一卡通”服務;

建立“廣東省文獻資源共建共用協作網”,推動文化、高校、科技等系統圖書館文獻資源共用;

推動大型公共文化場館後勤服務社會化,推動經營文化場館實行連鎖經營和聯盟合作。

4增強對困難地區和弱勢群體的公共文化服務。

加大財政對粵東、粵西和粵北經濟欠發達地區以及革命老區、少數民族地區的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的支援力度;

在民族地區開展符合民族習俗和具有地域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

在各類公共文化設施內設置方便殘障人士以及老年人、未成年人的活動區域、服務設施和服務項目;

有條件的市要逐步建設少兒圖書館,縣級以上圖書館要設立少兒閱讀區和盲人閱讀區;

在農村學校、外來務工人員子弟學校提供免費的少兒圖書閱讀、電影放映服務。
回頂端 向下
fongkk
Admin



文章數 : 14239
注冊日期 : 2009-07-25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Empty
發表主題: 回復: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Icon_minitime周二 8月 17, 2010 10:59 am

四、實施文化精品工程

目標:繁榮發展文學藝術,每年推出一批在國際國內具有廣泛影響的優秀文藝作品,使廣東成為引領時代潮流的文藝精品生產基地。

1推進文藝精品創作生產。

建立完善文藝精品工程立項、招標、簽約制度;

建立健全專業藝術和群眾藝術作品年度評選、創作骨幹津貼制度;

設立繁榮文藝創作專項資金,扶持和打造一批在國內外有重大影響、市場叫得響的文藝精品佳作。

2推進文藝創作生產基地建設。

建設南方廣播影視創意基地;

建設南方(珠海)影視城和廣東(惠州)港澳臺影視拍攝基地;

建設廣東國家音樂創意產業基地和廣州、深圳網路音視頻產業基地。

五、實施文化產業集聚發展工程

目標:構建現代文化產業體系,使文化產業成為我省的重要支柱產業和戰略性新興產業,廣東成為在全國乃至全球具有較強競爭力的文化創意產業中心。

1發展重點文化產業。

重點發展以內容創意為核心的文化服務業,服務業佔文化產業增加值比重2015年達到45%,2020年達到50%;

推進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演藝等文化資源的數字化,建設文化和媒體數字資源庫。

2實施重大項目帶動戰略。

加快建設全省有線廣電“一張網”工程,完成雙向數字化改造項目;

建設廣東數字媒體資源庫項目和全省高清電視發展項目;

建設廣東數字出版基地;

建設廣東省數字電影院線項目;

建設廣州、深圳、佛山工業創意設計基地;

建設廣州、深圳動漫網遊基地,中山、番禺遊戲遊藝產業集群和珠海金山軟體文化創意(網遊)研發中心;

支援東西兩翼和粵北山區發展區域特色文化產業群。

3加快推進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園區建設。

建設“珠江兩岸文化創意產業圈”;

規劃建設一批國家級和省級文化創意產業基地和園區;

在廣州、深圳、珠海、東莞、惠州等地建設粵港澳文化創意產業實驗園區;

推動中山等地建設粵臺兩岸文化產業園。

4建立完善現代文化市場體系。

建設全省連鎖經營、覆蓋城鄉的出版物發行網路、廣電網路、數字電影院線和演出院線網路;

規劃建設若干個全國性和區域性的影視和演藝節目、書報刊和電子出版物、音像製品、工藝美術品等交易市場;

積極開發以網路和移動媒體為載體的新興文化市場;

建設一批版權和其他無形文化資產交易、文化資訊和技術交易市場;

發展版權代理、知識產權評估、演藝經紀、工藝美術品拍賣等文化仲介行業;

建設文化會展、交易和投融資三大平臺,健全文化產業與金融機構的合作機制;

組建南方文化產權交易所,設立廣東省文化產業投資基金。

六、實施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工程

目標:建立健全完備的文化遺產保護制度和合理開發利用體系,基本實現全省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科學化、規範化、網路化、法制化。

1加強重點文物保護利用。

加強以廣府古民居、客家古民居、潮汕古民居、開平碉樓僑鄉民居為突出代表的廣東古村落保護;

加強革命史跡、名人遺跡、考古遺址、宗教文物、工業遺產、華僑文物和涉臺文物保護、利用;

籌建廣東省文物保護科技中心和廣東省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建設廣東海洋歷史博物館;

大力推進數字博物館建設。

2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建設文化遺產數據庫管理系統;

加強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鼓勵培養後繼人才;

制定非物質文化遺產基礎設施建設總體規劃;

建設全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中心;

地級以上市要設立綜合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有條件的縣(市、區)可設立專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館或傳習所。

3推進文化生態保護區建設。

設立廣府文化、客家文化、潮汕文化、雷州文化、華僑文化、海洋文化等生態保護區;

命名一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生態保護區;

設立韶關乳源瑤族自治縣文化生態保護區、清遠連南瑤族自治縣文化生態保護區、清遠連山壯族瑤族自治縣文化生態保護區等。

4搶救廣東珍貴古籍文獻。

省財政設立古籍保護專項資金,支援開展嶺南古籍保護和數字化建設;

編輯出版《嶺南文化大典》叢書。
七、實施文化“走出去”工程

目標:建成覆蓋世界主要國家和地區的文化交流合作網路平臺,打造文化交流合作品牌,使廣東成為我國重要的對外文化交流中心和華人華僑文化交流中心。

1拓展對外文化交流合作渠道。

設立省對外文化交流資金;

打造一批具有專業影響力、常設性的國際性文化藝術活動;

加強與我國駐外使領館文化處(組)及海外文化中心的合作;

支援辦好僑刊鄉訊。

2加強與粵港澳臺文化交流合作。

落實粵港澳共同簽訂的《粵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發展規劃2009-2013》及《粵港澳文化交流合作示範點工作協議書》各項內容;

抓好對港澳文化交流工作基地建設;

打造“粵港澳青年文化之旅”、粵港澳演藝人才經營培訓班、粵港澳音樂夏令營、聯合加強粵劇傳承與保護等文化活動品牌;

密切對臺文化交流與合作,加強與東盟各國文化交流與合作。

3促進文化企業開拓海外市場。

制定扶持文化出口優惠政策;

重點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業和產業基地;

抓好影視音像、影視動漫、出版物、文藝演出等國際行銷網路建設;

設立辦理文化出口的專門機構和“綠色通道”。

4加強對外傳播體系建設。

鼓勵我省傳媒集團創辦英文廣播和電視頻道;

重點打造廣東電視臺國際頻道,開設《今日廣東》外文版,打造對臺潮州話(客家話)節目發展中心;

實施出版物對外推廣計劃,鼓勵出版機構、品牌“走出去”。

八、實施文化改革創新工程

目標:以體制機制創新為重點,全面完成文化體制改革各項重點任務,形成科學有效的宏觀文化管理體制和富有效率的文化微觀運行機制。

1加快轉變政府職能。

加快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清理和減少文化行政審批事項,下放審批許可權,減少審批環節;

建立健全國有經營性文化資產監管體系;

制定鼓勵民營企業和社會資本參與文化建設、發展文化產業具體政策;

完善文化產業統計指標體系和工作機制;

加強版權登記、保護工作,打擊盜版侵權行為;

完善文化市場綜合執法機制。

2推進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企改制。

加快推進國有文藝院團以及電臺、電視臺制播分離改革;

完善經營性文化事業單位轉制中的土地使用、人員安置、稅收減免等配套政策;

推動完成轉企的國有文化企業完善法人治理結構;

加快國有文化企業產權制度改革,實現投資主體多元化;

推動各類文化企業股改上市。

3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改革。

創新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管理體制,落實文化事業單位在用人、財務、業務運營等方面的自主權;

推動符合條件的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建立法人治理運行模式;

深化公益性文化事業單位內部人事、分配和社會保障制度改革。

4扶優扶強文化集團。

推動綜合實力強的文化企業實行跨地區、跨行業、跨媒體、跨所有制的兼併重組;

做強南方報業傳媒集團和羊城晚報報業集團;

做強南方廣播影視傳媒集團和南方國際傳媒控股有限公司;

做強廣東省廣播電視網路股份有限公司;

做強珠江電影集團有限公司;

做強南方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和家庭期刊集團有限公司;

做強廣東星海演藝集團;

做強廣州日報報業集團和佛山傳媒集團等;

做強深圳報業集團、深圳廣播電影電視集團;

打造廣東衛視成為國內強勢省級衛星頻道;

完成全省新華書店戰略重組,做強省、廣州、深圳發行集團。

九、實施高端文化人才培養和引進工程

目標:積極實施人才強文戰略,把廣東打造成為富有吸引力、競爭力和創造力的文化人才聚集地。

1大力培育優秀文化人才。

推進“十百千”工程,把文化人才建設納入省人才計劃並享受相關優惠政策,培養造就一批45周歲以下的中青年高層次文化人才;

每年重點培養30名中青年社會科學工作者;

加強哲學社會科學教學科研骨幹研修工作,每年培訓1000人;

每3年評選一次廣東優秀社會科學家。

2建立文化專業人才培養基地。

鼓勵高校開設新興文化產業相關專業;

建立3至5個產學研相結合的文化產業人才培訓基地;

組建若干所文化職業教育學院。

3積極引進高端文化人才。

實施文化領域“珠江人才計劃”,出臺《引進文化領域高層次人才辦法》;

每年引進若干名造詣較深、成就突出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骨幹;

每年引進若干名文學藝術名家大師;

每年引進若干名文化創意和文化產業領軍人物。

4完善人才激勵評價機制。

出臺《文化企事業單位智力貢獻參與分配的實施意見》;

設立廣東文化發展貢獻獎,每三年評選10個左右對廣東文化發展作出重大貢獻的個人及重大文化成果;

設立“廣東文藝終身成就獎”,每五年評選一次,首批評選20人;

評選“廣東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每三年評選一次,每次10人;

評選基層先進文化工作者,每兩年評選100個先進單位、200個先進個人;

評選廣東民間文化技藝大師,每三年評選20人。

十、實施文化建設保障工程

目標:構建推進文化強省建設的保障體系,出臺扶持文化發展的優惠政策,營造良好的文化發展環境。

1健全組織領導機制。

省、市、縣(市、區)三級要建立省文化強省建設工作聯席會議制度;

研究制定文化強省建設的綜合評價指標體系,從2011年開始實行年度專項考評;

落實六部委《關於加強縣級和城鄉基層宣傳文化隊伍建設的若干意見》(中宣發〔2010〕14號)。

2建立幹部培訓機制。

將文化建設的內容納入各級黨校幹部培訓的重要課程;

省委黨校每年舉辦一期文化強省建設領導幹部專題培訓班;

省、市宣傳文化部門每年舉辦基層宣傳文化幹部培訓班。

3完善財政投入機制。

建立健全文化事業發展財政保障機制,各級財政的文化事業經費投入要隨著當地經濟社會和財政發展逐步增加;

2011—2015年,全省投入250億元以上,用於支援文化強省建設。從2011年起,全省財政的文化事業經費支出佔財政總支出的比例達到1%以上;

各級財政要安排專項資金支援公共文化設施和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省財政設立基層公共文化服務設施建設專項資金,2011—2015年每年安排1億元,共5億元,採取以獎代補方式,對基層文化設施和重點文化工程,包括市、縣圖書館、博物院、文化館三館達標,以及鄉鎮綜合文化站、村(社區)文化室、農家書屋、文化資訊共用工程建設等項目達標市、縣給予補助;

省級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年均遞增4000萬元,從2010年的2億元增加到2015年4億元;

各地級以上市要設立文化產業發展專項資金,並隨著文化產業的發展逐年增加;

2011—2015年五年內,省財政每年安排扶持文藝精品創作專項資金5000萬元,用於扶持和打造一批文藝精品佳作。

4健全政策法規保障機制。

全面落實各項文化經濟政策;

研究制定《關於加快文化強省建設若干文化經濟政策的意見》;

修訂完善現有的關於文化建設的地方法規或政府規章。
回頂端 向下
 
《廣東省建設文化強省規劃綱要(2011-2020年)》發佈
回頂端 
1頁(共1頁)

這個論壇的權限:無法 在這個版面回復文章
澳門社區學習人論壇 澳門學習型組織學會 :: 文化 :: 創意文化產業 :: 外地經驗-
前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