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風小常識
鄺崑琦
中風小常識
腦血管意外俗稱“中風”,是由於腦部血液供應受阻而造成的神經功能損害。多為急性發病,發病率、死亡率及致殘率均高,為人類三大致死疾病之一。
按病因的不同,中風大概分為“腦出血”及“腦缺血”兩種類型。一般來說,動脈粥樣硬化、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心臟病、心房纖顫等疾病,都與各類型中風關係密切;而吸煙、酗酒、運動少、休息不足、精神緊張等亦是高危因素。
中風的臨床表現是多樣的,常見的有頭痛、頭暈、嘔吐、流涎、大小便失禁、肢體活動或感覺能力下降、抽搐或意識改變等不同程度的神經功能損害。由於外國民衆對醫療常識的普及化,更概括了所謂“臉-臂-說”測試法,從而在家居或工作場所亦能盡早發現中風者。首先看看可疑病人的面部是否有任何下垂或肌張力降低、流涎等;再讓病人閉眼後伸直手臂30秒,以了解有否單手或雙手自動緩慢下垂;最後是聽聽病人說話是否含糊,以及能否回答簡單的問題,如:“你在哪裡?”“今天星期幾?”等。若病人在上述的簡單檢查中均反應較差,則患上中風的可能性甚高。
當發現有可疑中風者時,現場初步處理是很重要的。較好的身體狀態有利入院後的搶救及治療。可將病人頭部墊高20度至30度,盡量側臥,禁止飮食,清除呼吸道異物使其通暢,盡快聯絡救護人員轉送醫院。
入院後,病人在安全情形下會進行頭部CT檢查,以明確是否中風及其類型。在吸氧、藥物控制血壓與顱內壓等後,若診斷為腦缺血時,部分病人可予溶栓作“通血管”治療;若為大量腦出血,在應用藥物外或須以開顱手術搶救生命;近年,微創血管介入技術在中風治療方面有長足的發展,大大減少了病人死亡率,提高了生存質量。在病情好轉後,病人須進行各種康復治療,以最大程度恢復身體活動能力。
正所謂預防勝於治療,定期身體檢查,積極治療高血壓、糖尿病、高脂血症等,以及保持良好生活及飮食習慣、控制體重和進行適宜規律的有氧運動等等,都是預防中風發生的最佳方法。
鏡湖醫院 鄺崑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