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聯提五點建議冀做好城規
【特訊】本澳土地資源不足,局限了經濟和社會的進一步發展,中央批准澳門填海造地三百五十公頃,為澳門下一階段的發展提供了有力依托。工聯認為:特區政府必須抓緊今次的契機,著眼未來,以整體居民的利益為依歸,充分善用未來填海的土地,結合舊區重整計劃,致力改善居民的綜合生活素質、增強文化建設,為子孫後代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
初步建議如下:
(一)主導填海:在填海的方式上,特區政府必須改變過往將填海區域劃分給發展商作為其出資填海之「酬勞」的做法;而應主導出資填海,以有效確保政府對所有新填土地使用的主動權。
(二)法制先行:須儘早出台《城市規劃法》,儘快完善《都市建築總章程》、《土地法》及其配套法規。為確保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和管理,特區政府應向社會承諾,在上述法規出台或完善前,不會批出或使用任何新填土地、不會作出任何償還地債或換地的承諾,以釋除公眾對利益輸送的質疑。
儘快展開《都市建築總章程》(技術篇)的修訂,確保能夠引入更多環保建築、節水器具、分質供排水系統、甚至是廢物收集等新規定,讓未來的建築物能緊貼社會發展和環保科技的要求。
(三)科學規劃、前瞻考慮:新城填海區具條件優先保護好城市的生態環境,亦具條件優先考量好交通基建及公共、社區、文化等必需設施的安排,當局必須做好以上的工作。由於本澳已明確定位為國際休閒度假中心,但城市發展規模和環境容量的研究仍未深入,當局有必要科學地預測和決策本澳的人口規模、城市規模以及隨之而來對各種公共、社區、文化設施的需求,才能作出科學規劃。
(四)新城舊區融合發展、協調互補:澳門只有三十平方公里左右的土地,新城舊區的發展規劃無法割裂對待,更不能有「重新棄舊」的思維。當局需先整合現存資源、查找不足,善用新城填海區的發展契機作出補足,充分協調新城舊區的發展。
(五)環保、宜居、休閒、文化:
因應現有城區空氣質素日差、熱島效應漸趨嚴重的現狀,當局有必要為新城填海區做好環境評估,並透過科學調研、規劃,將季風引入舊城區,紓緩現有城區的熱島效應。
城市發展令不少大樹消失或枯死,受環境所限,目前的綠化更多是傾向觀賞性質,生態價值遠不及從前,新城填海區有必要預留更多的空間種植大型的樹種和樹群,提升本澳綠化的生態價值,打造真正的綠色城市。
為構建宜居環境,必須限制建築高度,克服無序發展,避免高樓處處的亂象重現。
進一步美化本澳的堤岸,將沿岸打造成綠色的海濱長廊,期望當局除步行徑、單車徑外,也能加入更多休閒項目,豐富長廊元素,吸引居民和遊人進行休閒和康體活動。針對未來新城填海區新增的堤岸資源,規劃海濱長廊應以人為本,融入文化藝術及休閒生活元素,打造具澳門文化特色、可讓廣大居民共享閒息的公共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