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蘭教授 - 教養的迷思專欄-9 青春一定要留白
分享:
感謝BBH這位媽媽的整理喔~
http://www.babyhome.com.tw/note.php?mid=26777&lno=81685912九、青春一定要留白 (2003/03)
今年的寒假好像特別短,一轉眼又開學了。在捷運上碰到好友跟她國二的孩子買完參考書回家,孩子一見我便吐苦水,說年初五商店開門他也開工,去補習班上課了。母親苦笑著說:「別人都在補,我們不補怕跟不上。我也怕自己一時心軟造成孩子一輩子跟不上人家,所以狠著心,把孩子從棉被中拖起來,頂著寒流去補習。」但是她馬上接著說:「我每個禮拜都帶他去吃牛排,慰勞他。」我偷偷問孩子:「你喜歡牛排嗎?」他回答:「我寧可要一點屬於我自己的時間。」
這實在是現代父母的兩難,如何去拿捏這個分寸真是一門大學問。
教養孩子不能人云亦云
世界上每個社會的成員都有「與別人一樣」的壓力,這個壓力來自演化。三十年前漢斯‧柯魯克(Hans Kruuk)在非洲塞倫蓋提的草原上作研究時,便發現與別人一樣是保護自己的最好法則。他發現,只要在動物身上塗上油漆,就等於替牠簽下死亡證書,因為牠一定會在下一波獵食攻擊中喪生。
大家在一起做同樣的事是生物界最安全的法則。中國古代就有鶴立雞群或槍打出頭鳥的諺語,警告大家不要標新立異。台北在流行巫婆鞋,雖然大家都知道穿上它容易扭傷足踝,夾到電梯門的縫,很是危險,市面上仍是人腳一雙,不敢不穿。
但是我們已經演化到文明的社會了,民智已開,應該有自我判斷的能力。敢與群眾不同,當然是需要勇氣的,這個勇氣來自知識和自信。
教養孩子與跟流行不一樣,不能人云亦云,教養孩子是一個心靈的塑造,每一步都應該依你最好的判斷自己作主。每個孩子不一樣,而父母是最懂得自己孩子的人,他快不快樂,學習有沒有成效父母最知道,應該對自己的判斷力有信心,不要隨大眾起舞。
留個時間給夢想
其次,學習的效果要靠情緒與動機,不是一直填、一直塞就會有效果。人腦不像電腦,掃瞄過去就可以存檔,有存檔便可以提取。人的學習要靠主動的思考與組織。
現在流行的「青春不留白」是句非常錯誤的話。留白是必要的,它托出主體,如果一個畫面塗得滿滿的,這幅畫的主題便無法凸顯,沒有主題的畫只是顏料的組合而已。
同樣的,孩子被課程塞得滿滿的,便沒有時間思考,一個沒有經過思考的訊息,只是資料的組合而已,對孩子來說是沒有用的,就像沒有消化的食物一樣,小腸無法吸收,吃再多對身體都無益。
人既然不是機器,我們怎麼能要求他上了八個小時的學校課程後,再去上四個小時補習班呢?這種補習是徒勞無功的,因為孩子已經累了,無法思考了。孔子三千年前不就說過「學而不思則罔」嗎?
我們一定要留給孩子一些空間與時間,讓他去思想,去做他自己喜歡的事,他才會覺得自己是個人而不是個學習的機器。那怕他去做白日夢都沒關係,很多科學上偉大的發明都是在作白日夢時想到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理察‧費曼(天下文化出版的《別鬧了,費曼先生》,我強力推薦青少年看),有一次在會議結束前問與會人士:「有沒有可能把一套大英百科全書儲存到針尖那麼小的地方,讓人們可以輕鬆地帶著走?」這個問題在1959年是個白日夢,但是1991年,IBM做到了。
沒有夢想就不可能有實現,青春是要留白的。留給孩子一點空間去思考他的人生走向,想他在這個世界應該留下些什麼,去思考如何使明天變得比今天更好。畢竟能夠思考的也只有人類而已,不要白白浪費了這個辛苦演化而來的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