敎師進修,何去何從?
黃素君
敎師進修,何去何從?
前幾期,我們談及暑假中的一些活動和學習的問題,這次讓我們從敎師的視角來關注一下暑假,看看他們的餘暇生活是怎樣的狀態。
之前,筆者從暑期交流和夏令班的角度對孩子們的假期學習進行了探討。但仔細想想,不論是交流團還是補習社,只要有學生的地方,就一定會有老師。或為照看管理、或為知識強化、或為實踐交流,學生想要豐富和發展,老師一定是其中最重要的擔負者和助力器。現在想當一個好老師,單單“輸出資訊”的行為已經不能適應發展了。如今,除了和學生在一起度過的時間外,更多的敎師還選擇了“吸納補充”的再敎育生活——參加進修、培訓。
本是好事一樁,不料矛盾浮現
在這個資訊爆炸、課程改革日新月異的年代,敎師過往的知識體系往往不能滿足學生迅速變化着的需要。目前,在專業發展和政府着力促進的推動之下,越來越多的敎師選擇參加培訓進修項目來提升自身專業素養和敎學水準。暑期較輕的敎學負擔和比較完整的學習時間,無疑是敎師選擇進修的不錯時段。
筆者這幾年一直有幸參與組織一些敎師的進修活動,可是在編排上課時間的時候,曾經發現一個奇怪的現象:有部分老師會提出晩上上課的要求。開始時,這讓筆者十分費解並驚訝,為甚麼明明是假期培訓,老師卻不選擇白天的時間進行修習?詢問之下才得知,原來是受學校的行政決策影響。學校並不同意老師用下午上班時間離校學習,認為這是敎師的個人進修行為,不應佔用上班時間云云。學校這一消極態度似乎對敎師進修的熱情是個不小的打擊,忙碌一天后又疲憊地學習,也讓成效大打折扣。
敎師參與進修,受益者到底是誰?
自上世紀六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舒爾茨和貝克爾創立人力資本理論後,人力資源成為各種機構單位發展的重要元素。敎師無疑是學校發展最主要的人力資本,對敎師的持續敎育、職業培訓等支出,回報將蘊含於敎師各種知識產出、勞動與管理技能和健康素質之中。敎師工作、學習、活動和創造的能力提升,正是學校向前發展的主要動力,因此,學校為此作出投資,就算在經濟學上也是情理之中的事。
繼續敎育和延續培訓作為提高敎師素質的重要途徑,其出發點原本就是提高敎師的敎學質素,並為學校課程注入新鮮的養分,推動改革的發生。職級和薪資先暫放一邊不談,敎師進修的最直接受益者便是學校。不論是資訊科技的運用、融合敎育的策略,還是通識敎育的思考,敎師在這當中付出的不僅是時間和體力,更多是精神和心理上的承擔;此時學校如能給予行動上的支持,對敎師來說無疑是極大的鼓勵,對培訓的效果和敎師未來的發揮也會有積極地促進作用。反過來,如果學校只是求全責備,使敎師情緖受挫、如履薄冰,處處擔心學校的態度印象,結果使培訓意義未彰,減緩的也是學校發展。倘若這樣,學校可能又會懷疑在職培訓本身的價値。幾個回合的惡性循環之後,反覆相互減損,後果大抵是雙方及對此大力投資的政府都不願看到的悲劇。
培訓熱情挫傷,雙驅變獨輪
頂着炎炎夏日,在住所、學校和培訓地點之間穿梭往返,敎師本是懷着對敎育極大地熱情和對培訓極高的期望參與進修的。但說實在的,想做事不能單憑敎師個人熱情,還需要政府和學校的支援與配合。如今政府對敎師進修一直提供大力的支援,除了免費的培訓課程,還提出了脫產進修的計劃,但是一切的實施還需校方的支持。學校是否願意提供時間讓老師參加學習,是否肯給予機會讓老師嘗試改革,都是急需解決而且値得深思的問題。只有這兩大支持,敎師才能一如諮詢中的《私立學校敎學人員制度框架》中所言:《規劃自身專業發展,並持續參與培訓或進修》,否則,敎師也難以實踐框架中的“職業義務”(引文為2008年10月的諮詢稿)。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