麥瑞權:做好議員工作
作為本屆立法會其中一名新人,立法議員麥瑞權認為,立法會是自己實踐理想的一個重要平台,加入議會令自己更好地為社會服務。由於是議會新丁,過去一個會期,自己盡力做好議員工作,遵循競選時的路線與方向,本着“實事求是,監督政府,以民為本,服務澳門”的理念,履行立法議員的職責。
反思如何履行職責
麥瑞權關注民生事務,尤其是建築業、環保、小企業等範疇工作,成為議員後接到的第一個求助個案,是為一名建築工人追討工傷賠償。期間,他向勞工局、建築公司以及保險公司了解情況,從中協助,工人最終獲得四十多萬元保險賠償。能成功為求助者解決問題固然開心,但在處理事件過程卻發現,政府部門與部門之間或政府與民間機構之間,在協調、溝通上存在不少問題,部門負責人之間的溝通也不足,政府與議員及居民之間同樣問題多多,事件令自己反思議員應如何更好地履行職責。
他認為,政府部門有不少優秀公務員,但行政程序卻有諸多不合理現象,縱使在經濟向好情況下,社會怨氣仍重。與此同時,各範疇法規並不清晰,個別官員未能用心為民,公務員學歷水平雖較過往提升,但人數比例高於周邊地區,居民的訴求卻越來越難獲回應。以上種種問題,行政當局與各級官員應該反思。
本屆立法會第一會期裡,麥瑞權提出了四十一份書面質詢、三份口頭質詢,以及十四份議程前發言。他批評個別部門未能即時回覆議員的書面質詢,工作上事事強調困難,卻利用政績工程解釋,顯然並非真正用心為民多做實事。他表示,議員作為民意代表,提出質詢是反映居民的訴求,當局應利用議會加強與民間的互動,而非浪費金錢、時間安排各種公關活動。
盼獲居民監督批評
行政、立法層面問題多多。麥瑞權坦言,由行政當局交到立法會的法律草案大部分並未完善,他質疑當局一方面強調已做好諮詢,為何交到立法會的草案又有各種爭拗?認為當局在提交法案前,應充分評估法案可能出現的社會影響,而非事後跟進,違反了立法原意,而爭拗只會累積民怨,有損政府威信。
立法工作雖較過往有改進,但仍未能充分配合居民的訴求以至整體社會發展步伐,議員與政府之間溝通依然不足。麥瑞權認為,立法工作仍有提升空間,議會未來應加強監察力度,尤其對各種法律法規的執行力度,提升社會整體素質及居民的守法意識。
作為一位直選議員,麥瑞權希望居民可以更好地監督、批評他。他認為議員服務大衆的心態要與時俱進調整,未來會更關注中產階層聲音,他相信憑着中產的積極性與創新性,有助促進社會進步。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