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首現角龍科恐龍化石
【據新華社濟南二十七日電】位於中國東部的山東省諸城市二十七日透露,科研人員二○○八年在這個市發掘出土的角龍科恐龍化石,是北美地區以外發現的唯一真正意義上的角龍化石,這一發現同時動搖了角龍科恐龍分類學和演化關係。
新屬種“諸城中國角龍”
中國科研人員二十七日在諸城恐龍化石發掘成果媒體行動新聞通報會上說,這個大型角龍新屬種,已由中國科學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著名恐龍專家徐星命名為“諸城中國角龍”。這是自二○○八年一月開始的諸城市第三次大規模恐龍化石發掘以來首個被命名的恐龍新屬種,也是這次科考發掘中的重大發現之一。
據徐星介紹,大型角龍是恐龍家族在白堊紀晚期的一個重要代表類群,著名的代表包括體重超過十噸、頭長超過兩米的三角龍,一般都被歸入角龍科。過去,確切的大型角龍化石全部發現於北美西部,相應的這一類群也被認為起源於那裡。
諸城是中國重要的以大型鴨嘴龍類為代表的晚白堊世恐龍化石產地。除了發現大量的鴨嘴龍類化石外,科研人員還發現了一些過去未曾發現的恐龍類群,其中包括一些大型角龍化石。中國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和諸城恐龍研究中心的研究人員經過系統研究,發現這些化石代表角龍科的一個新屬種,他們把這一新屬種命名為 “諸城中國角龍”。
“諸城中國角龍”的頭骨長度超過一百八十厘米,寬度至少一百〇五厘米。在牠的頭前部長有一個超過三十厘米長的粗壯的角;在頭後緣,長有超過十個彎曲的角。通過定量的系統發育分析發現,“諸城中國角龍”屬於角龍科兩大類群之一的尖角龍類。尖角龍類的身材相對較小,而另外一類開角龍類則體型較大。
“諸城中國角龍”的發現模糊了角龍科兩個亞群之間的界線。徐星說,“諸城中國角龍”是已知最大的尖角龍類之一,大小更接近開角龍類,縮小了這兩類角龍的體型差別。除此之外,“諸城中國角龍”還在其他一些特徵上更接近開角龍類,比如頭後緣平滑。更有趣的是,牠還具有一些見於小型的相對原始角龍類的特徵,比如牠的下顳顬孔的位置相對較高,牠在眶前孔前還發育一副孔。
徐星認為,諸城恐龍動物群是亞洲目前已知和北美晚白堊紀恐龍動物群最為相似的動物群。從生物地理學研究的角度,亞洲和北美在白堊紀晚期關係非常緊密。在這一時期,兩地的恐龍動物群非常相似,但非常有趣的現象是,確切無疑的角龍科化石此前一直沒有在亞洲發現。由於這一原因,定量分析顯示,角龍類在兩地之間的相對遷徙次數要遠遠低於其他恐龍類群。
動搖分類學和演化關係
科研人員推斷,角龍科化石的缺乏可能是由於亞洲沒有大型角龍生存的適宜環境,也可能是因為化石採集尚不充分。“諸城中國角龍”的發現表明化石採集方面的問題可能是導致大型角龍化石缺乏的主要原因。通過分析“山東諸城中國角龍”蘊涵的新信息,研究人員認為,大型角龍可能起源於亞洲,後來遷徙到了北美。在角龍的演化歷史當中,發生了多次從亞洲到北美的遷徙事件,這和其他一些恐龍類群的遷徙模式是一致的。
徐星認為,“諸城中國角龍”是北美地區以外發現的唯一真正意義上的角龍化石,它的出現動搖了整個角龍科恐龍分類學和演化關係的基礎,證實了亞洲同樣存在着晚白堊紀的角龍科恐龍,模糊了尖角龍和開角龍的分類界限,並且提供了許多關於非角龍科恐龍到角龍科恐龍形態轉變的重要信息,填補了角龍研究領域的空白,對於恐龍生物地理學將產生重大影響。
專家認為,新發現意義重大,對於研究白堊紀晚期古環境變遷、古生物進化都具有十分重要的科考價值;對於破解發生在那一時期的恐龍滅絕之謎,提供了極其豐富的研究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