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界:課程框架不宜倉猝實施
設置欠缺彈性 統整過於籠統
教育界:課程框架不宜倉猝實施
【本報消息】現正公開諮詢的《正規教育課程框架》是一套掀起本地教育改革、調整的重要法規,教育界多認同其推動學生學、體、藝全面發展的積極理念。惟有校長認為新框架未能保證常規教學內容在相應時間內完成,課程結構欠彈性,或會變相增加學生負擔,影響教育質素,導致澳生區域競爭力下降,未能實現通識思維、多元發展的“柏拉圖”理想教育藍圖。
延日數難補減時數
培正中學校長高錦輝認可“框架”促進學生全人發展的大方向,幼稚園、小學階段配合“框架”實施課程調整難度不大,惟對中學尤其高中年級是極大挑戰。儘管教學日數延長十五日,但因教學節數由現時每周四十五節,遞減至按“框架”要求的不超過四十節,他預計延長的日數無法覆蓋每周縮減的教學時數,或會導致應在課堂講授的知識內容無法順利完成。屆時學生自學、吸收知識的能力將受到更大挑戰,更多人求助補習社,無暇參加課餘活動,觸發惡性循環。
不利本澳生競爭力
高錦輝指出 “框架”的課程結構設置欠缺彈性,體現在要求高中階段文、理組學生修讀與其升學方向無關的科目課時較多。為達到通識目的,他認同兩組別教學可適當增加如每周一堂的生活科學、人文常識等課程。惟此階段學生已決定升學方向,增加的常識只為拓寬其視野、無關學術考試,他質疑因此削減與升學考試相關的課程是否必要?澳生在升學中面臨國外、港、台、內地同齡人的挑戰,如此課程計劃,顯然不利本地學生的長遠競爭力。
他不諱言“框架”預計於一二/一三學年實施過於倉猝。不同於幼小階段能善用活動教學方式啟發學生思維,高年級教師的方式、方法相對有固定套路,且教學內容須統攬幼、小、中各階段,作統一的重新編排剪裁,豈能兒戲?
改革事宜再三研究
勞工子弟學校校長萬群認同“框架”強調藝術教育,促進學生全面發展,但對於“框架”中的課程統整概念,她認為倘將物理、化學、生物統整成“科學科”過於籠統,欠缺可行性。另澳門學校使用的教材多依賴內地及香港,有“被牽着鼻子走”的感覺,改革中牽涉的教學時間、內容、深度等變化,有待再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