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稿)澳門鄉土歷史教育應起錨
2010年09月02日
本澳文化遺產豐富,平日外出幾乎三步一廟五步一教堂,各街巷亦有不同的故事,本土歷史「距離」很近,惟很多居民卻對內容相當陌生,其中一個原因是特區成立前,澳葡政府未有推行鄉土歷史教育,避免強化澳人的民族意識。然而,澳門回歸祖國接近11年,主政教育官員不斷強調推行鄉土歷史教育逾10 年,昨日竟說本澳歷史本身並非獨立歷史課程,官員未弄清本澳歷史的重要性,鄉土歷史教育難「起錨」!
澳門古的有黑沙石器時代部落,開埠以來400多年,中西文化交往期間更不斷沉澱歷史和文化,近代名人如林則除、鄭觀應和孫中山皆在澳門留下事跡,《盛世危言》一書更在本澳誕生。5年前「澳門歷史城區」申遺成功,本澳的歷史登上「國際級」,鄉土歷史底蘊豐厚。
要推動鄉土歷史教育,在非高等教育獨立設類似「澳門史」課程尤為重要。然而,教育暨青年局局長蘇朝暉似乎還未認清獨立教學的重要性,竟說:「本澳歷史本身並非獨立歷史課程,是屬於中國歷史其中一部分,未來會在本澳已有的中國歷史教學中加入澳門歷史元素,提供補充資料予老師作補充教材。」
貫穿民族史聯繫國家
現有教學模式是把中國歷史重複教兩年一共4年,另兩年則教世界史,以應付升大學要求,難有時間教習澳門史。誠然,澳門歷史是中國歷史的組成部分,惟中國歷史有如浩瀚大海,若把澳門歷史放在中國歷史中教授,不難想像從三王五帝談到近代史,一個學年下來,澳門歷史僅能匆匆帶過,《望廈條約》、東印度公司在華活動可能在課本上「閃過」兩三段文字,倘不獨立分科,難有時間教習,更遑論深入探討,讓澳門未來主人翁認識鄉土歷史,理解所生所長之地,從而愛澳愛國。每一個地方的歷史都有其涵泳,歷史本來就是支流分明始能匯成江河注入大海,地方歷史能否成獨立課程成為鄉土教育,僅是事在人為,本澳鄉土歷史與中國史緊緊相依,沈亞米事件、抗日戰爭時期澳門作為祖國物資後援基地,這些民族史更應好好認識,若不認識鄉土歷史,如何認識國家與澳門的聯繫?!本報記者 渡 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