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顯耀的賭城後街
每次經過澳門的老城區,總會有種走近歷史的感覺,而這次採訪的攝影師陳顯耀,就正正住在澳門老街區之一的十月初五街。採訪他的那天,我想起《澳門鄰里》攝影集裡,出自他手的一系列紀實照片,在這些熟悉的面孔和街景背後,都反映着陳顯耀的“攝影眼”。不少曾於澳門繁盛一時的商號,隨着時代變遷,大部分都已逐漸式微,然而,有心人陳顯耀用了“紀實”的攝影語言,記錄了老城區大街小巷小人物的人情味,每一張照片,彷彿都是一段耐人尋味的歷史……
開沖印店觀摩同好
陳顯耀不是地道的澳門人,二十年前由中山移民到澳門,直至回歸前才在澳門生活。改革開放之初,他曾在中山做過裝修,喜歡古典音樂,後來因緣際會下認識了一群攝影發燒友,沒料到攝影這一玩意,將他深深吸引了。九六年,陳顯耀買下人生第一台相機——藝康FM2學習攝影,從此不能自拔。然而,由於當時內地的攝影沖洗服務缺乏專業的配套,於是他與友人合資開設一間專業的沖印店,提供正片沖洗及售賣專業攝影器材,除了能藉此認識更多的影友外,更重要的是他可從衆多攝影人中,見識到不同的創作構思與技巧,令他獲益良多。
陳顯耀來澳定居後,發覺澳門地方狹小,在比較商業化的社會裡,人際關係卻沒有因為經濟發展而疏離,某程度上甚至保留了傳統中國社會的淳樸民風。而陳顯耀居住的十月初五街一帶,正是四、五十年前澳門最為熱鬧繁華的街道,這裡的大龍鳳茶樓、英記茶莊、丁財貴香莊等老店舖,都可以找到中國的傳統文化及經營模式。
他回憶:“六、七十年代內地的文化大革命,對中國的傳統文化造成了很大的衝擊。相對來說,澳門對傳統中國文化保存得很好,這裡有豐富的創作題材,我莫名感動!”於是,陳顯耀背着沉重的攝影器材,遊走於十月初五街一帶的舊城區,以平實的視覺、細緻的洞察力,將澳門傳統行業以及平民百姓的生活狀況一一捕捉,以澳門的傳統文化,為受文化大革命破壞的中國文化補白。
由沙龍到紀實蛻變
最初,陳顯耀喜歡以“沙龍”的手法創作,與大部分攝影初學者一樣,被唯美的畫面形式牽着鼻子走,亦在港澳的“沙龍”影展及比賽中屢獲殊榮。後來,他發現多年的“沙龍”獲奬作品亦幾乎同一套路,沒有甚麼個人風格可言:“如果攝影師拍出來的照片不是與別不同的,那麼照片的特色何在?如果照片沒有主題、沒有社會責任、沒有滲入當地的文化元素及文化差異,那麼照片的意義何在?”於是,陳顯耀開始對自己的創作思路進行新的反思和探索。
隨着澳門賭權開放,在社會快速轉型的衝擊下,除了舊式的建築被拆除,澳門的城市面貌、百姓生活,以及傳統商號的經營環境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陳顯耀是一位自知自覺、具有強烈社會責任感的攝影師,他認識到拍攝變遷中的澳門的歷史意義,所以他以紀實的攝影手法,把傳統的澳門用影像記錄下來。“我感到應當把這些變遷中的新舊場景記錄下來,我想用相機為澳門這個文化之城留下歷史見證,盡可能多拍一些老街頭照片,防止澳門人記憶的失落。”
現在,陳顯耀已把澳門當成自己的“故鄕”,在過去的十年裡,他堅持不懈地走進澳門的大街小巷裡,以“澳門人”的眼光去看澳門,用“鏡頭”去認識朋友,他在拍攝老店舖、老街景的同時,也不忘與老街坊閒話家常,有些更成為了朋友。他認為“紀實不是記錄拍攝對象這麼簡單,而是希望能更深入地捕捉人的情感。”所以在陳顯耀拍攝的照片裡,除了寫實的場景外,還蘊藏了澳門人的溫情和傳統的人文美德。
向外展現賭城後街
生活是創作的源泉,陳顯耀平日喜歡帶着沉重的攝影器材在新舊城區獵影,因為他認為澳門每時每刻都在變化,只有親身走進這些發展中的景區,用心觀察,才能發現澳門的魅力。近年,有不少影友掀起到內地或到外國創作的潮流,但對於陳顯耀來說,他另有看法:“澳門雖是一座小城,但它文化內涵豐富多元,要拍的主題應有盡有,我不認同其他影友認為澳門地方小,沒甚麼可拍。”他又說:“影友出去創作未嘗不是一件好事,他們可以看到其他地方的風土人情,增長見聞,回來後與澳門作比較,他們一定會發現小城的迷人之處。”
其實,陳顯耀並不是個只會一味“紀實”的攝影師,有時他會拍攝一些風景、畫意、小品之類的“沙龍”風格照片。他開玩笑地說:“紀實只是我某系列主題的攝影手法,那些不是我創作的全部,我希望人們不要用‘紀實攝影師’的身份來標籤我,其實我也很喜歡拍有感覺的‘沙龍’相片。”
用紀實的手法把將要逝去的東西記錄,為澳門人留住集體回憶,是陳顯耀一貫堅持的攝影創作態度。繼早前在藝術博物館展出的“澳門鄰里”攝影展後,近日他又在中山市文化藝術中心舉辦“賭城後街”攝影展,他希望藉着展出以澳門市井風情為題材的作品,令內地觀衆看到澳門人的心性平和和樸素無華的品質,看到賭城背後的另一個社會側面。陳顯耀充滿自信地說,在中山市開攝影展是進入內地的第一步,他希望下一步能夠把澳門“街頭里巷的風情”帶到世界各地去……
文、圖:鄭杏海
(部分圖片由陳顯耀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