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產業注入文創元素可改運
春 耕
傳統產業注入文創元素可改運
近日社會上有聲音,指文創產業大可與傳統產業相結合、相扶持,從而各自找到新的發展空間。這確實是一個可達至雙贏的提議,不僅僅是傳統產業需要投放新元素,以換取新的發展空間和提升競爭力,文創產業同樣需要傳統產業的生產基礎和市場營銷網絡,才能令創意產業化。兩者如何聯姻,政府扮演重要角色。
傳統製造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的,要在澳門存在下去,確實越來越艱難。雖然政府有資源投放,但如果行業不能找到可持續發展的模式,僅僅是完善設備亦無補於事。業界提出放寬輸入外僱,但如今珠三角普遍鬧勞工荒,加上整個中國以農民工支撑的加工製造業已走到盡頭,即使政府願意放寬,估計亦不能長久支撑行業發展。何況還有一個為時不短的外需減少的問題,歐美國家因經濟疲弱而減少入口,又或美國等謀求經濟轉型刺激出口,都有可能為出口市場蒙上不明朗因素。
製造業者本身也意識到要轉型,要從出口外向型轉型進口內銷型。當全球的企業都將未來的發展重心放在中國的內需市場上時,已經在內地設廠、紥根的本地廠商,實在無必要捨近圖遠。問題是,以加工出口為主的生產模式,如果要改變為針對內銷市場而生產,確實要改變,要增加更多針對市場的營銷元素,或者增加針對產品的設計元素。正如日本為了長久發展中國內地市場,計劃將國內的設計師輸向內地,與內地的生產企業聯姻。本地廠商如果也想在內地市場上打造有文化特色的競爭優勢,應該起用本地的設計人才。
不僅僅是製造業要走這條路,坐等每年逾二千萬遊客上門消費的本地零售和服務企業,同樣要走這條路。多年來,不管訪澳遊客如何增長,仍然有許多企業埋怨未能受惠。一線舖租越來越飆升,越來越多中小企業退避二線,擔心失去地利,生意減少。正是,長期以往,大部分中小企依靠天時地利經營生意,一旦原有的客觀優勢改變或失去,便無以為繼。從來沒有考慮到以更佳的市場定位、產品和服務設計,以及形象和宣傳包裝等來鞏固經營,甚至更上一層樓。隨着競爭對手進入市場,許多企業便不堪一擊。
如何改變本地中小企望天打卦的經營思維?就是要鼓勵多利用現代化的營銷技巧,多起用專業的設計和管理人才,以對抗和善用客觀環境帶給它們的考驗。這樣,既能給澳門的新興產業一個機會,也能改變傳統中小企的命運。
春 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