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建成萬頃“海上森林”
【本報訊】地處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省沿海人民,為抵禦自然災害,三十年來在三千三百六十八公里的海岸線上保護、恢復和營造紅樹林一萬零四百七十一公頃,形成一道“綠色長城”,風浪前豎起生物屛障。發揮了生態、社會和經濟效益。省林業局表示,今後力爭在紅樹林適生地區建成分佈比較均匀、結構比較合理、生態功能比較穩定的一萬八千公頃紅樹林體系。
海岸衛士
在熱帶與亞熱帶地區,海岸潮間灘塗上生長着一片片木本群落,大多為紅樹科植物,統稱“紅樹林”。由於漲潮時紅樹林被海水部分淹沒僅樹冠露出水面,而被稱為 “海上森林”;有時完全淹沒,只在退潮時才露出,有人稱之為“海底森林”。我國紅樹林主要分佈於東南沿海,目前廣東的紅樹林面積已有上萬公頃,居全國第一。從粵西徐聞縣五里鎭至粵東饒平縣拓林港之間的沿海地區都有紅樹林分佈,其優熱樹種為秋茄、白骨壤、桐花樹、木欖等。近年從孟加拉引種的無瓣海桑,在廣東海岸生長特別旺盛,成為紅樹林群落的速生樹種。
湛江市是廣東省紅樹林分佈最廣、面積最大的地區,約佔全省現有紅樹林面積的百分之九十二點四,樹高一般四至六米,群落層次複雜,對防風防浪、保護海堤、保護生物多樣性、防治赤潮等具有重要的作用。據專家測定:如果一米高的波浪,通過高四米、寬一百米、郁閉度在零點五以上的紅樹林帶,最終到達岸邊就剩下二十厘米高的波浪了,那八十厘米全被林帶阻力消除,有“海岸衛士”之稱。
保護發展
廣東沿海地區過去生長着大面積的紅樹林,可是在“十年動亂”期間,大量砍伐紅樹林“圍海造田”,破壞了濕地生態平衡,沿海經常受到風沙、海潮的侵襲。恩平市海岸線生長着大片紅樹林。過去,由於對紅樹林的作用缺乏認識,毀林塞圍養殖魚蝦。後來在強台風“伊布都”襲擊下,剩下五千畝紅樹林保護的十公里海堤安然無恙。而五公里沒有紅樹林保護的海堤被狂風巨浪冲得千瘡百孔,海潮浸了十條村莊,淹沒了八千六百畝咸圍,造成經濟損失數千萬元。
二○○四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印度洋海嘯襲向周邊十二個國家和地區,造成二十三萬人死亡。而印度泰米爾納都邦的瑟納爾索普漁村,海岸上生長着一片茂密的紅樹林,有效抵禦海嘯的衝擊,使全村一百七十二戶家庭安然無恙。由此可見,紅樹林可減輕海嘯災害。
廣東省政府深深認識到,紅樹林是保護海岸的銅牆鐵壁。因此,大力宣傳種植紅樹林的好處,省委、省政府二○○四年在《關於加快建設林業生態省的決定》中提出“全面構建國土生態安全體系,切實保護好紅樹林資源,盡快恢復沿海紅樹林濕地”的有關決定。
湛江紅樹林自然保護區是全國面積最大的紅樹林濕地保護區,二○○二年被正式列入《拉姆薩爾公約》國際重要濕地名錄,保護區廣泛向社會籌集資金,在保護原有紅樹林的前提下,大力開展人工種植,使紅樹林面積從一九八五年的五千八百公頃增加到目前的七千公頃,遏制了紅樹林濕地生態系統功能退化趨勢,使林下海生動植物數量逐年增加。珠海市將投入五億元建設淇澳紅樹林濕地公園,其規劃面積為三百七十公頃,公園周邊建有紅樹林濕地景觀,區域內濕地環境的保護對粵港澳珠江口生態安全和濕地圍建設具有重要意義。公園前期建設為二○一○年至二○一二年,後期為二○一三年至二○一五年。
初顯效益
有位詩人讚美紅樹林說:“紅樹林——根的迷宮,防浪護堤的銅牆鐵壁,天然的污水淨化厰,海洋生物的伊甸園”。據中國林科院熱帶林業硏究所的專家介紹,紅樹林每年每公頃能吸收一百五十公斤至二百五十公斤的氮和十五公斤至二十公斤的磷,對水體起着淨化的作用。
據電白縣林業局介紹,五十多年來,電白人民堅持不懈地植樹造林,不僅構築了一條長達二十七點八公里、寬一百至五百米的木麻黃防風固沙林帶;而且在林帶前面的海涂上營造了一萬四千五百二十二畝的防潮擋浪林,形成了一片“海上森林”;有效地抵禦了颱風和海潮的災害,調節了氣候,改善了生態環境。在紅樹林和防風林帶的保護下,沿海六畝多畝農田擺脫了風沙的威脅,被風沙埋沒的四千多畝農田全部復耕,還擴大耕地六千五百多畝,水稻畝產由造林前的七十公斤提高到三百公斤。
福田紅樹林保護區地處深圳灣東北岸,茂密靑葱的紅樹林,引來許多候鳥在這裡越冬,過去躱在朝鮮“三八”線的黑臉琵鷺,一到冬天就飛來深圳灣過冬。現在福田這片紅樹林,是東半球國際候鳥通道上重要的“中轉站”、“歇腳地”和“加油站”,受到聯合國的保護。
(陳培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