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創性的模型假設 – 以創造力三指標為觀點2010-05-23 | By Pensée
近年來台灣慢慢有人開始重視 『原創性』 這個概念, 實在很令人開心。一直以來, 設計的教材大多來自西方理論, 參考的書籍也多以非中文的書籍, 稱為經典的書籍也是由外國人稱經典之後, 我們才會看 『別人認為的經典』 做為參考, 無論是時尚或建築, 即使是品牌行銷也有這種感覺, 如Acer 就是以法拉利知名, 而非以中國文化或台灣特色知名; 研究也是如此, 許多管理, 經濟, 自然/社會科學, 心理…等相關理論都是從國外當紅之後, 我們才接收到訊息。然而, 我們接受訊息的人像是新聞媒體, 雜誌或出版社等, 會因為成本與利益原則使即使有100份好東西也只能帶回10份給國人。
而我在想以台灣而言, 除了中華民族的特色被定位在 『保力達B』 之外, 可能的原因一個在於語言, 另一個原因在於原創性。
* 什麼是保力達B? 過去西方人的眼中, 台灣是個有品質的代工廠, 員工們都是勤勞的人們, 而這個特色因此紅到了國外。老實說, 這個廣告這麼紅, 到底是好還是壞呢?
本假設模式參考Csikszentmihalyi之創造力的三指標系統模式
*Csikszentmihalyi & Wolfe (2000) New conceptions and research approach to creativity:Implications of a systems perspective for creativity in Education. In Heller, K. A., Monk, F. J., Sternberg,R. J. & Subotnik, R. F. (eds.) (2000) . International Handbook of Giftedness and Talent. p.84.
Csikszentmihalyi(1990,1996)以進化觀點,指出創造力不是獨特人物或產品的某種特質,而是個人、產品與環境的產物,因此對創造力提出三指標系統模式,此三個指標為個人(individual)、領域(domain)及學門(field)等。
原創性並不是純粹表示 『自己想的東西』 , 這樣太廣泛了, 而是指透過生活基本的學習與吸收過去的嘗試, 將自己的經驗為觀點, 提出 『為什麼我要提這個作品或產品』 使人信服。原創性的定義很多, 這邊主要是希望透過創造力的概念, 應用在設計思考上。由於學設計的人思考能力很廣, 不容易被理論或原則限制住, 但相反的也會遇到有時候會被問倒, 做出來的東西沒有意義等批評, 也因此有人會說, 在創意的產業中, 沒知識的人思考叫做無知(沒辦法提出好的觀點); 有知識的人不思考叫做白目(文不對題亂講一通); 沒知識又不思考就是準備等死(不是真的沒用, 而是是被勸不要待在創意的產業吧)…
然而, 金融海嘯重創美國是一個因素, 金磚四國崛起是一個因素, 其中的中國興起也是一個因素, …等, 許多的原因讓中國傳統文化慢慢被帶出來, 尤其以一些具有原創性的原則首先被愈來愈多人引用, 好比西方提的Happiness 加入孔孟與老子思想, 管理模式加入金剛經或六組禪經提出中國式管理, 或是一些無法用西方語言詮釋的像是 『禪』 (Zen) 或 『緣份』 (Yuanfen) 都直接以中文發音做解釋與應用, 在下篇要分享的就是以』禪』 (Zen) 概念衍伸出來的日本設計原則, 是由 Aen Direct (是日本人吧?!) 提出, 這就是一個以自己想法融入一個禪宗的觀點進而提出自己的觀點, 這樣的模式在質性研究中就是類似 『三角驗證』 (Triangulation) 的概念, 我認為相當適合給大家做為創作的思考路徑參考, 以上為我假設的模式(如上圖), 歡迎大家修正。
文章出處:Pensée Friend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