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中學品德與公民新課程框架的思考
弘 智
對中學品德與公民新課程框架的思考
近日敎育界正對新澳門正規敎育課程框架展開討論,在諮詢期由本年七月一日至十月卅一日的短短數月中,不少敎師對新課程框架似乎認知不足,其中包括各敎育階段課程發展的特點、延長敎學日數及同時減少每周課時的具體內容、對高中文理兼修的重視,以及各敎育階段及各科目總課時的確定,種種要求,其實是對澳門學校課程發展的一項挑戰,這些挑戰,旣考驗學校對校本課程發展的主導能力,同時也對學科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
新正規敎育課程框架在初中敎育階段要求提升學生身心素質、培養協作批判思考的能力,而高中階段則強調生涯規劃及提升公民意識,這些目標在學生身心發展上是連貫的,同時也是品德與公民科的階段性目標,這些目標亦為品德與公民學科發展提供了基礎。
品德與公民科目在初中敎育階段不少於8,240分鐘,高中則不少於3,720分鐘。按簡單計算,未來在初中敎育階段每周至少要有兩節課,高中敎育階段至少要一節課。對課程評核的依據有二:一是課程框架,二是基本學力要求。課程評核的方式及途徑則主要是通過學校內部評核、綜合評鑑以及專項評鑑達成。
新正規敎育課程框架按敎育曁靑年局的說法,是令澳門未來的正規敎育課程兼具優質及多元,這無疑是一個宏遠的目標。不過,當新澳門正規敎育課程框架正式執行時,如何在現階段的學校緊湊課程中騰出每周兩節品德與公民課時,以及同時產生的師資不足的局面,將會是未來學校首要面對的課程發展問題。而未來除了課程框架是課程評核的標準外,另一個主要依據是基本學力要求,按現在品德與公民敎師對基本學力要求的了解,即使在中小學“人敎版”品德與公民敎科書的協助下,把基本學力要求落實到課程及敎學成效上仍是一條漫漫長路。
宗敎課不能代替品德與公民課其實是個頗具爭議的重點,宗敎科在學習領域中被歸入其他科目,事實上,有信仰背景的學校不可能放棄宗敎課,那麼初中階段最少三節課時如何合理安排?而課程發展如何在雙贏的情況下開創新的局面?
敎育曁靑年局提出在重視基礎性科目的同時,又加強品德與公民敎育。盼望各公民科敎師能關注新正規敎育課程框架的提出,共同推動品德與公民學科的良性發展。
弘 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