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特區三十年珠澳須緊記合則兩利
2010年09月07日
一九七八年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政策,經歷三十二年發展,今天,國家產生翻天覆地變化,人民生活和各項事業穩步取得發展成就,當中,經濟特區的成立,起着探索和創新作用;故此,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胡錦濤在深圳經濟特區建立三十周年慶祝大會上,肯定了深圳、珠海、汕頭、廈門和海南經濟特區對全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起到的重要窗口和示範帶動作用,更強調全國支持經濟特區發展,經濟特區回饋全國這一互為促進的共生作用。
深圳經濟特區和珠海經濟特區除要輻射全國以外,更分別對接香港和澳門,自一九八零年建立以來,在不同的時期和階段,既起着內聯外引作用外,更為「一國兩制」國家政策擔當前沿銜接角色,推動香港、澳門回歸祖國,展開多領域、多層次交流合作,甚至為維護香港、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長期繁榮穩定肩負重要任務。
際此經濟特區建立三十周年,配合《珠江三角洲地區改革發展規劃綱要》,粵港澳構建大珠三角區域合作,深港、珠澳未來邁向同城化,將會是經濟特區進入另一發展、探索階段,為二零二零年國家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以及到新中國成立一百周年時,基本實現現代化,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先行先試的體制改革經驗。經濟特區的發展探索創新,必然與改革開放不斷深化成為新時期國家發展的兩股推動力量。
澳門是個微型經濟體系,過去長期以來得益於國家在不同層面上的支持照顧,才得以保障社會和民生發展。珠海經濟特區建立初期,引進澳門資金參與項目建設,吸引製造業技術、人才實行「三來一補」,以至澳門產業轉移珠海,加強人員往來開展教育、文化、旅遊等多領域交流合作,促進發展;而澳門方面,居民在水電、鮮活需求上,珠海成為供應重鎮;跨境工業區建成投入運作,更體現國家對先行先試的支持,締造兩地合作創新成果。三十年來,兩地建成緊密互惠關係,至今,珠海經濟特區與澳門特別行政區,可謂互為依存,我中有你,你中有我。
珠海和澳門在三十年的合作道路上,雖然互相促進共同發展,卻非一帆風順,尤其過去在一些重大基礎設施的興建和對接上,由於只着眼維護自身利益形成不少爭議,甚至因「各有各做」最終交了重大「學費」 ,然而,這些都是兩地在發展、磨合過程中汲取的經驗教訓,足引以為鑑。尤其未來澳門特區在經濟適度多元化,聯同珠海開發橫琴,共同尋求產業轉型升級上,兩地更須認清合則兩利,鬥則兩敗的定律,在推進珠澳同城化的進程中,共謀互利雙贏,澳門特區才能從中加強各種資源配套促進自身發展,在同城化和開發橫琴中,實現經濟多元化和可持續發展;反過來,珠海經濟特區能夠實現國家交予的重責,加強同澳門的交流合作,保持澳門長期繁榮穩定,藉此促進經濟特區體制改革創新,從中當好解放思想、大膽探索、先行先試的排頭兵,配合改革開放深化,為全國起到窗口示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