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質素公民意識決定議政能力
2010年09月08日
隨着社會進步及經濟實力的提升,澳門年輕人再不是過去的「吳下阿蒙」,他們接觸世界的資訊比起年長一輩要快捷得多,回應能力也相當迅速,在「地球村」時代,本地年輕人透過互聯網,似乎恰如其份地融入到世界之中。
可是,到底有多少年輕人具備真正的世界視野,而非只着眼於身邊的一草一木?有多少年輕人清楚了解澳門在區域中的定位,關注澳門的政制發展?這些問題不好回答,但有些情況似乎表明答案的不樂觀,畢竟現在仍有年輕人不知道香港特別行政區與深圳經濟特區兩個「特區」的區別,也有人不知道《基本法》與普通法律的不同,亦有人不知何為省委書記、何為省級行政單位等,不一而足。
己身不修,何以治國平天下?近年,不同團體針對不同年齡段的人士組織各種國情研習班,目的除了希望拉近澳門人與祖國的距離外,就是要澳門人了解國情,否則身為一個中國公民,連基本國情都不知道,那就相當可笑了。適當的國情教育,讓年輕人了解祖國的政治架構,了解特區與祖國的關係,對他們來說,對特區政府的未來來講,都十分必要。
日前舉行開學禮的「青年議政能力訓練計劃」,觀乎所公布的內容,可以說實際上是一種國情教育的變奏。主辦單位希望透過此一計劃,增強澳門青年的議政能力,為澳門培養下一代政治人才。
得承認,課程為某些有政治冷感的年輕人起到「啟蒙」作用,但單憑一個普通的訓練就培養到政治人才,似乎有點誇大了。
澳門青年的確需要一個讓他們開拓眼界、深化認知的平台,上述活動也正正有助激活年輕人思維及豐富見聞;然而,只靠一些講師、名人和政商領袖的經驗分享,或到訪不同地方作「公式化」的學習交流,是否便能達到「提升青年議政能力」的大目標?要提升「議政能力」,並非了解國情,學懂一些專有名詞,便可說有便有。
事實上,澳門年輕人是否關心政治、了解政治和有討論政治的能力,決定的是整個公民社會的質素。就像「打假」之前的中國足球為何「雄」不起來一樣,除了足球運動本身的技術水平外,背後的腐敗操作,也是導致中國足球有如扶不起的阿斗一樣,如不推行一系列反腐工作,單單提升技術水平,相信並不能挽救中國足球。
澳門社會公民意識長期缺位,是導致年輕人缺乏政治熱情的一個主要原因。公民意識薄弱,臣民意識便耀武揚威,誰還會有心情對政府、對政界說三道四?
可喜的是,近年澳門公民社會意識覺醒,自然而然就催生了一班關心社會的政治新秀,最近逐漸走進人們視野的社團新一代便是例子,而受到香港八十後「思潮」的影響,澳門八十、九十後一些關心政治的新人類亦旗幟鮮明地走上街頭,理性發聲,一個側面反映了澳門公民社會的意識逐漸形成。
公民社會的形成很大程度取決於教育質素,雖然澳門早就提倡多元智能的教學方式,而各校辦學也相對自由,可是,某些學校傳播的仍是「順民思想」,這又如何拓展議政能力當中最重要的獨立思考能力?也是可喜的是,澳門當局及各校開始重視教育改革,提倡創意教育,着重啟發多於教育。這一切正與公民社會產生積極的互為影響力。「青年議政」活動有其積極作用,但要真正提升青年的議政能力,最重要是公民意識及公民社會的形成,而公民社會的形成則需要總體教育質素得到提升。年輕人的未來就是澳門的未來,抓緊教育,也就讓澳門的未來贏在起跑線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