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高教委會代表選舉存爭議
何少金認民選方式暫難操作易被指不公
兩年前走向街頭的澳門教師,高呼“還教師尊嚴”口號,向社會反映訴求。有立法議員書面質詢非高等教育委員會中前線教師代表的推舉方法,亦有教師希望未來能以民選方式選出代表,避免與教育團體的意見重複。有份推舉教師代表的中華教育會理事長何少金表示,委員並非終身制,期待換屆時能訂立更透明、優化的選舉機制,及時反映教師的意見。
優化選舉方式更透明
儘管不少學校高層能代表教育界向當局反映意見,但有教師感到學校基於利益,不能每事均支持基層教師。礙於身份,更多教師坦言擔心被學校“秋後算賬”,未敢於公開場合發聲。要對教育問題一抒己見,唯有選擇互聯網絡。新成立的非高等教育委員會,成員明確訂明由教育團體推舉兩至四名前線教師代表,能否真正反映教師的意見,惹來不少爭議。
何少金表示,“五十名教師推舉一候選人”、“一人一票”的方式目前難以操作,因學校規模大小影響提名人數量,有不公允之嫌。現時由教育團體推舉代表的做法較現實、公平,負責推舉教委會四名前線教師之一的中華教育會,採取由學校團體會員各自推舉總共十餘名候選代表,再以“對本澳目前教育看法”為題進行小組面試,根據評分選出代表。隨即制訂代表與各校溝通收集前線教師意見的機制,讓代表及時反映現狀。此外,委員並非終身制,未來可多接納各方意見,優化代表選舉方式,讓其更公開透明。
恐未能表達所有意見
鑒於委員會中不少議席已由教育團體代表出任,中學教師吳文源擔心,由該類團體推舉的教師代表,未必能表達所有教師的意見。另外,並非全澳教師都是團體成員,推舉人選能否表達心聲有待商榷。過往教師從未以一人一票方式選出公衆代表,倘如今以此方式推選操作存在困難,但法例並未明確規定委員會成員的選舉辦法,贊成未來以更公開、透明的民選方式推舉教師代表,例如可在校內先推選代表,再互選的“雙重”選舉法產生名單。相信民選教師會珍惜發聲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