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三巴考古出土克拉克瓷軍持殘件
2010年09月11日
【本報訊】政府跨部門小組於今年初開展大三巴整體規劃工作,當中包括第一期的大三巴考古挖掘。第一期考古出土「克拉克」瓷及「軍持」瓷器殘件等明末遺物,與本澳開埠時間貼近。
當局認為今次考古對於本澳了解過去數百年歷史具有一定意義,除於本月下旬開展第二期考古外,會視進度再考慮是否開展後續工作。
工作小組昨早於澳門博物館演講廳舉行「第一期聖保祿學院遺址考古成果發布會」,文化局文化財產廳廳長張鵲橋、土地工務運輸局城市規劃廳廳長劉榕、交通事務局交通規劃及建設廳廳長鄺偉卓,以及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漢唐研究室主任朱岩石闡述詳細內容。
遺物與澳門開埠時間貼近
今年4至6月,文化局邀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來澳,在文獻記載聖保祿學院所在範圍的大三巴地區進行第一期考古,於6月底完成挖掘後,隨即展開整理工作,並計劃於本月下旬開展第二期考古。
發布會上展示了考古發掘所得的部分出土遺物,如作為外銷的「克拉克」瓷。這種在內地極為罕見的青花瓷, 在十七世紀初曾於歐洲引起轟動,法王亨利四世、英王詹姆斯一世爭相訂購。同時,會上展示一種名為「軍持」的「克拉克」瓷殘件,甚為罕見。
另外, 中國社會科學院運用科學儀器進行各項考古分析,分析結果在會上首次向公眾披露:據年代檢測結果顯示,出土瓷片年代可追溯到明末,與本澳門開埠時間貼近。而通過在大三巴地區進行的電法和磁法物理探測,對地底考古遺跡的分布狀況有所掌握。
考古專家將於本月下旬針對高園街16至18號進行發掘,全面探索第一期工作發現的古城牆遺址、坑狀遺址性質,期望充分發掘大三巴區的文化價值。
次期考古再探尋本澳歷史
張鵲橋表示:今次考古對於本澳了解過去數百年歷史具有一定意義,過去僅從文獻獲悉歷史,今次有出土文物佐證,故有必要進行第二期考古,視進度再考慮會否開展後續工作。
世界文化遺產專家早前來澳視察大三巴考古工作,當局曾提出挖掘工作內容,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表示關注,有機會將向專家反映成果。
世遺專家早前曾抵澳考察,當局介紹大三巴的考古正朝所訂方向進行,專家認為不需要事無大小均通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
他又表示:澳門世界文化遺產成功申報5周年,將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報告,當局會將把大三巴考古工作呈現在報告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