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中西文化交融的澳門宗敎建築
《澳門宗敎建築》
作者:許政
出版社:中國電力
出版日期:2008年5月
自古以來,建築對社會形態、生活方式產生微妙而深遠的影響,並引發強烈的回憶、情感、見解與聯想。建築不單反映技術與材質的演進,更是文化的縮影和人類思想的產物。瞭解建築,就是瞭解人類自己。自“澳門歷史城區”於2005年7月被聯合國敎科文組織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以來,有關澳門歷史建築的情況,日益引起各界的關注及興趣,人們都想瞭解它們的“前世今生”和保育進展。惟澳門本地出版此類書籍並不多見,反觀內地則先後推出了一些系統介紹澳門各種歷史建築的專著,比如《澳門宗敎建築》。
在澳門各類歷史建築中,最具特色的是中西方不同風格的宗敎建築。而宗敎建築正是各種宗敎最主要的物質文化表現形式,展現了其最核心的意識形態或精神靈魂。該書以東方背景下的西式敎堂和西方背景下的中式廟宇為寫作對象,透過大量澳門著名的宗敎建築實例,探討中、西文化在澳門相遇接觸、交融合璧和分流共存的鴻印軌跡,梳理出在特定的物質條件和精神理想引導下,中國人和西方人如何因對生存方式的不同選擇而產生出不同的建築表達,並進一步探索原本在時間、空間和性質上差異極大的兩種文明之間,是如何取得和諧共存的,從中可以發現不少耐人尋味的有趣現象。
作者並未採用時下流行的“現代”手法,避免採用抽象的概念推演、宏大的理論預設或是自定的邏輯前提,而是嘗試在綜合把握史料的基礎上,以謙卑而誠懇的態度走進歷史,直接面對、解讀、分析所硏究對象。透過這種強烈的主體參與過程,使歷史當中那些與當下失去關聯的思想資源得以激活,並期望由此得出符合史實的階段性結論。
書中涉及的西式敎堂建築有:聖保祿學院及敎堂、聖安東尼敎堂、聖老楞佐敎堂、聖拉撒路敎堂、主敎座堂、聖若瑟修院及敎堂、唐人廟、多明我修會敎堂、方濟各修會敎堂、奧斯丁修會敎堂、聖母雪地殿敎堂、聖雅各伯小敎堂、嘉謨聖母堂、馬禮遜敎堂等;而中式寺廟建築則有:媽祖閣、普濟禪寺、觀音古廟、城隍廟、蓮峰廟、永福古社、福德祠、康公廟、連溪廟、包公廟、哪吒廟、譚公廟、北帝廟等;此外,尙有伊斯蘭敎、瑣羅亞斯德敎、巴哈伊敎在澳門的建築及遺跡。該書最後還專設一章,介紹並探討澳門宗敎建築保育的課題。
從整體上來看,因為澳門文化糅合多種成分,故澳門建築很難簡單地貼上純粹的風格標籤,或許正是這種“風格的缺失”,才是澳門建築最為獨特之處,也構成澳門文化最富魅力的精彩所在。
與內地相比,澳門的中式寺廟建築無論形制還是結構,均存在太多的隨意之處。許多廟宇同時供奉不同的神衹,出現“諸神雜處”的狀態,有時很難界定究竟屬佛寺還是道觀。這種情況在香港也同樣存在。即便是被譽為中國南方保存最完好的禪宗寺院之一的普濟禪院,亦難見到內地“伽藍七堂”的形制。或許正是因為這個緣故,包括寺廟在內的港澳中式歷史建築長期被內地的中國建築史主流學者所忽視。本書的出版可能使這種狀況得以改變,從而吸引更多內地專家、學者認眞對待、深入硏究港澳歷史建築。
在介紹每座宗敎建築物時,書中除配有相應的歷史圖片和現時實景照片外,還附帶許多經現場實測的建築平面、立面和剖面圖,使讀者能夠更清晰地瞭解建築物的內外空間,成為該書的一大特色。它不僅是城市規劃工作者、建築師、歷史學者上佳的參考資料,也可供一般旅遊愛好者閱讀。
司徒一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