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者指應試教育是錯誤的 學生健康成長終身幸福方為根本
【記者陳藝珠海報導】北京理工大學教授楊東平上周六做客珠海文化大講堂,暢談中國面向未來的教育理想。他認為,教育的改革勢在必行,為了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和終身幸福才是教育的根本理念。
楊東平係北京理工大學教授,博士研究生導師,中國陶行知研究會常務副會長,廿一世紀教育研究院院長,曾任中央電視臺《實話實說》、鳳凰衛視《世紀大講堂》總策劃。其研究方向為教育現代化理論,教育公平、教育公共政策等。著有 《通才教育論》、《城市季風:北京和上海的文化精神》、《艱難的日出中國現代化教育的二十世紀》、《中國教育公平的理想與現實》等。
據瞭解,近年來國內入學人數從二零零八年開始每年減少,高等教育學校招生的形勢也很嚴峻,每年都有一批民辦高校因生源而關閉。而隨著第三次留學熱潮的到來,很多優秀人才提前到國外求學,直接原因就是逃避國內的應試教育。針對目前國內這種教育狀況,楊東平表示,中國的教育改革錯失了一次良機,沒能向經濟一樣,通過改革開放走出一條新路,教育則是重新回到五十年代的水準,這些年的實際情況證實,應試教育是錯誤的。
在不久前頒佈的《國家教育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楊東平便是這個綱要起草者之一。楊東平認為,教育應回到以人為本的根本目的,人本主義是相對於工具主義而言,中國的教育經歷了宗教本位、知識本位和人本位,好的教育應圍繞兒童成長的實際需要,不僅僅是知識教學。
楊東平列舉了美國在一九一八年中等教育改革委員會確定的中學教育的方針教育,七項基本原則是:健康、公民的權利和義務、有價值的利用閒暇時間、有效的家庭成員、基本學習過程的掌握、合乎道德的品質、職業訓練。其表示,這其中的智力教育只佔了七分之一,健康是最重要的,沒有健康什麼都談不上。這個教育原則,跟中國今天的智力教育中心,考試至上、分數至上的教育的確是不可同日而語。經過二十世紀初的教育運動的洗禮,這種教育價值觀在全球的大多數地方改變了學校的面貌。楊東平還列舉了日本的教育模式,中小學只上半天的文化課,下午學生都必須參加社團活動,中小學不鼓勵競爭,體育競賽都是分成幾個大隊比賽,培養學生的團結合作精神。在日本的中小學,不論男女學生,都要參加家政課,學習烹飪,整理房間,甚至做衣服。教育是以培養合格的公民、未來的妻子和丈夫作為目標的。
因此,其表示,現在的教育脫離了本來的目標,變成了提升政績、形象、升學率、規模速度的手段。楊東平認為,以學生為本,以每一個學生為本,以每一個學生的健康成長終身幸福為本,這才是教育的核心價值觀。
其認為,高考的制度不能取消,但可以從幾個方面入手,如降低英語分數的權重,日本之前也是和中國一樣,但很快發現代價太大,就改變模式培養一小部分高級英語人才,能夠及時將國外名著翻譯成日文,供國民學習,這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