藉文創推深度遊 台企向澳教路
文化創意產業除了注重培育文化,所衍生的附加產品亦成為產業的關鍵。台灣異數宣言(The One)執行長劉邦初指出,發展文創過程中,亦可帶動旅遊業。以澳門為例,擁有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融歷史,其實可以透過故事包裝,吸引更多遊客作深度遊。
文化沒標準可恆久
劉邦初大學畢業、服兵役後,與很多台灣年輕人一樣,加入了最火紅的電子行業。在電子公司任職了八年策略發展,學習到不少營商知識,○三年開始往外闖。他認為,每個年代都有着不一樣的新興產業,如父輩重視工業發展,當時他心想,未來應該發展哪一行業呢?後來他意識,到了他這一代應該發展品牌,改變代工生產的時代。然而,要做哪一方面的品牌,亦要很花心思。再後來,他又認識到,文化是沒有標準、可以是恆久的事,所以開始發展文化創意產業。
最初想用文化發展品牌,但文化很抽象,故從生活開始入手,如碗筷、杯碟等。這些日用品在東、西方國家有很大不同,東方文化在新世代中潛在不少商機,尤其外國人對東方文化很感興趣,很多外國人開始學習中文、中國文化等。他相信東方文化將會改變世界,故希望紮根台灣,再透過台灣平台,開拓國際市場。
園區推銷品牌商品
該公司產品首先進駐百貨商場,很受市場歡迎,其後他便開發可以融入生活的產品,並陸續開了三、四間店舖。直至去年,接收佔地六萬坪的土地,重新將項目以 The One概念包裝成園區。園區內有二十間酒店房,以傳統水鄉包裝,進入園區後可予人恬靜的感覺,很適合度假。
園區內有很多工藝作坊,可以讓消費者了解該品牌的產品。文創需要有一定的消費客群,客戶亦需要培育,該品牌的產品可以拉近藝術與生活,當消費者想到與生活有關時,便容易產生消費意慾。這樣,既透過園區推銷品牌商品,又可讓他們了解更多品牌背後的文化。
雖然發展已上軌道,但要真正發展成氣候,他認為,仍要待下一代。文化產業如果沒有延伸的附加價值,仍然很難維持下去。台灣很多企業注重發展文創,如餐廳、零售等,未來台灣的文創發展很令人期待,故業界之間要存共贏理念,不應存在競爭心態,不然很難令整個產業向好發展。
深度遊求質不重量
澳門是國際旅遊城市,很適合發展文創。四百多年中西文化交融歷史,媽閣、大三巴等,每個旅遊景點背後都有一段歷史,可以包裝成故事,以故事吸引遊客,以輕鬆方式讓遊客了解景點的歷史,改變“到此一遊”的旅遊方式。
其實澳門和台灣在文創、旅遊方面有很多可交流之處。該公司現時亦發展旅行社,安排不同、獨特的文化之旅,以文化創意產業為旅行線路。如今年的焦點——上海世博,別的旅行社收費二、三萬新台幣,該公司收費五萬,但內容完全不同,包括帶他們參觀上海的文化創意產業。
過程中,亦會與客戶成為朋友,因為所接旅行團與別的旅行社定位不同,不會追求很多人,二人亦可成團。亦規定領隊不收小費,寧可給予理想薪酬,避免影響旅遊服務質素。
旅行團亦視乎線路設計人數,如東京美食團,因為要到很好的餐廳,每團只會收四至六人。祇要物有所值,客戶自然會通知親友參加。重質不重量,才會收到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