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西學東漸之父
萬曆十年(1582)夏天,一支船隊抵達澳門,船上載着一位耶穌會傳敎士,炎熱的天氣和長途的航程令他患上重病,但這是一次非凡的旅程,雖然他再也沒有踏上歸途,但在接下來的廿八年中,他成為中西文化交流史上開創先河的偉人。他是第一位獲准在中國居住的傳敎士;他用中文寫了第一部耶敎著作;編寫了第一部中西文字典——《葡華字典》;設計出第一個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他第一個傳入西方天文學曆法與翻譯《幾何原本》;第一個將西方地理傳入中國;作為西人第一個以漢字寫了十九種著作;第一個獲皇帝賜葬於中國……他被譽為歐洲漢學的開山鼻祖、中國西學東漸之父,他是十六世紀中西文化交流的淵藪——意大利傳敎士利瑪竇。
溝通東西的世界公民
利瑪竇(Matteo Ricci,1552—1610),生於意大利馬切拉塔市,十九歲加入天主敎耶穌會,並於耶穌會羅馬學院學習。一五七八年先抵印度傳敎,一五八二年八月七日受耶穌會派遣抵達澳門,在本澳學習中文年餘,之後進入中國內陸,先後居於肇慶、韶州、南昌、南京,最後定居北京至病逝,終年五十八歲。雖然一生未遂覲見萬曆帝的心願,卻成為首位獲中國皇帝御賜墓地安葬的外國人。康煕曾頒旨:西洋人自今以後,若不遵利瑪竇的規矩,斷不准在中國住。清聖祖玄燁肯定了“利瑪竇規矩”。
利瑪竇在華傳敎廿八年,深諳中華文化,期間廣交朝野學者名人,在中國頗受士大夫的敬重,尊稱為“泰西儒士”。利氏向時人展示文藝復興時期的各種知識科技,包括將天文、地理、幾何、測量、水利、火器,以及翻譯和編著不少對中國科學影響深遠的著作。利瑪竇在中西文化交流史上寫下重要的一頁,他的經歷讓西方人開始眞正了解中國,同時為中國打開了面向世界的一扇窗。
利瑪竇不僅是著名天主敎耶穌會會士,也是一位集歐洲文藝復興時期的諸種學術、中國《四書》、《五經》等古典學問於一身的文化巨人。利氏精通古典人文學科、修辭學、哲學、拉丁語和希臘語。在華期間,他鑽硏中文並將《四書》等儒家典籍翻譯成拉丁文,同時亦帶來了西方的文化藝術和自然科學等知識技術。他那百科全書式的才能,為中西文化交流作出了卓越的貢獻,是名副其實的“世界公民”。
文物特展重構利氏
今年適逢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民政總署轄下澳門藝術博物館特別舉辦“海嶠儒宗——利瑪竇逝世四百周年文物特展”,展出利瑪竇來華前後相關的文化藝術珍品,為觀衆呈現這位中西交流史上關鍵人物的不朽傳奇。
是次展覽與意大利馬爾凱大區、意大利駐香港及澳門總領事館、遼寧省博物館、澳門基金會、澳門利氏學社、台灣何創時書法藝術基金會等機構合作,展出逾一百八十件/套分別來自意大利、中國內地、台灣及澳門等三十多個機構的藝術珍品及歷史文物,帶領觀衆全面了解這位學貫中西的智者之出生背景、學習歷程及其對中國與世界的影響。展覽已先後於北京、上海、南京展出,澳門為是次巡迴展的最後一站,將特別加展利瑪竇的繪畫及地圖、早期天主敎在澳門的相關文物,以及利瑪竇友人的書法作品,呈現利氏在華期間的歷史背景和文化氛圍。
世界珍寳首次亮相
“海嶠儒宗”透過四個部分呈現利瑪竇的方方面面:第一部分“璀璨的時代”,展現文藝復興時期的文化藝術及自然科學,以探悉利氏的文化背景;第二部分利瑪竇“中國傳敎行腳”,順隨其足跡,綜觀利氏在華期間的思見及其留下的影響;第三部分展出“利瑪竇友人書跡”;第四部分則展示“早期天主敎在澳門”的宗敎繪畫、古敎堂畫作及器物等。
是次展品種類多樣,包括文藝復興大師繪畫眞跡、古地圖、十六世紀歐洲古典工藝、西方早期科學儀器、歐洲古典書籍、利瑪竇的外文及中文著作等,且不乏首次於澳門亮相的世界級珍寳,包括:十七世紀由澳門畫家游文輝創作、現今中國存世最早的一幅油畫《利瑪竇像》、本次巡迴展中在澳門站特別加展的利瑪竇的《兩儀玄覽圖》(世界地圖),以及舉世聞名的文藝復興畫家拉斐爾及提香等大師的油畫作品。透過各種藝術珍品及歷史文物,生動地向觀衆叙述利瑪竇這位傳奇人物的事跡。
文、圖:古 道
(部分資料由澳門藝術博物館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