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創意與文化創意
李嘉曾
文化、創意與文化創意
2010年8月31日,澳門文化產業委員會舉行第一次平常全體會議,媒體報道稱,文產會首次平常會議的舉行,是“澳門文創產業起錨”的標誌。這一事件也在澳門社會引起反響,許多人期盼着文化創意產業儘快崛起與迅速發展,為澳門經濟的適度多元化做出應有貢獻。
然而,面對着媒體報道中交替出現的“文化產業”、“創意產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等不同名詞,也有人感到疑惑:這些相似卻又相異的提法之間存在着怎樣的關係?究竟採用什麼概念比較合適?筆者近年來一直關注文化創意產業這一新生事物,願談一些粗淺的看法以供參考。
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內涵
問題的關鍵在於正確理解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內涵。我們還是追根溯源,從事情的源頭談起。
先說文化產業。衆所周知,文化的概念源遠流長。廣義的文化是指“人類在社會歷史發展過程中所創造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總和”(見《現代漢語詞典》)。狹義的文化特指精神財富,如“文學、藝術、敎育、科學”等範疇。在漫長的歷史歲月中,文化,尤其是狹義的文化,本來同產業不甚相干;僅當社會生產力提升到了一定的水平,市場經濟逐漸成熟的時候,文化才同產業結盟,形成了文化發展與經濟效益相結合的新載體——文化產業。2003年9月,國家文化部制定《關於支持和促進文化產業發展的若干意見》,將文化產業定義為“從事文化產品生產和提供文化服務的經營性行業”。文化產業顯然並非發展文化的唯一形式或載體。 2009年9月26日,國務院常務會議通過的《文化產業振興規劃》(以下簡稱《規劃》)中重申中國共產黨十七大提出的指導性意見:“積極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大力發展文化產業”。在這裡,文化事業與文化產業是相提並論的。《規劃》中也指出了我國文化產業的發展方針:“以文化創意、影視製作、出版發行、印刷複製、廣吿、演藝娛樂、文化會展、數字內容和動漫等產業為重點。”由此可見,文化創意產業只是文化產業中的一部分。
實際上,文化創意產業的概念起源於“創意產業”,為了窮原竟委,可以一直追溯到上個世紀末年的英國。英國經濟學家約翰·霍金斯長期致力於創意活動與經濟關係的硏究,積極倡導創意經濟(Creative Economy),產生了廣泛的影響。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後期開始,英國由新工黨執政,布萊爾首相接受了霍金斯等專家的建議,要求成立“創意產業責任組”,負責硏究相關事務。1998年,該小組提出了“創意產業(Creative Industry)”的定義:“源於個人的創造性、技能和智慧,通過知識產權開發和應用,具有創造財富與就業潛力的行業。”並將出版、音樂、表演藝術、電影、電視與廣播、軟件、互動休閒遊戲軟件、廣吿、建築設計、藝術品與古董交易、手工藝品設計、時裝設計等十三各行業歸入創意產業。此後“創意產業”的概念為許多人所接受並逐步推廣。可見這一產業並非都是新創建的門類,而是對於若干注重知識產權與技術創新、較多地依靠人類創意活動、體現文化理念的產業類型的綜合性概括。
由於上述產業大多與“文化”存在密切聯係,因而人們後來傾向於稱之為“文化創意產業(Cultural and Creative Industry)”。約翰·霍金斯曾在其代表作《創意經濟》中提供了一個統計數據:“全世界的創意經濟每天創造的價値為220億美元,而且以5%的速度遞增。”實踐很快就證明,文化創意產業的提出具有明顯的社會經濟意義。1997至2001年間,英國GDP的平均年增長率為2.6%,但文化創意產業門類的增長率卻高達8%左右。2001年英國創意產業的總產値達到1125億英鎊,僅在2003年就提供了190萬個就業崗位。西方其他國家、日本、新加坡以及台灣、香港等地區的情況也類似。2006年美國文化創意產業的產値已佔GDP總量的5.98%,就連21世紀初年才開始倡導文化創意產業的台灣地區,幾年前這一指標也達到了 2.85%。總之,文化創意產業在21世紀初年已經成為當代產業結構中的重要板塊。
一位思想家曾經說過:“只有理解了的東西才能更好地感覺它。”當人們開始普遍接受文化創意產業這個概念的時候,有必要深入探討其本質,以便掌握規律,更好地推動它蓬勃發展。一言以蔽之,文化創意產業是“文化”與“創意”的有機結合,兩者相輔相成,缺一不可。
“文化”與“創意”有機結合
“文化”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首要內涵,有了文化底蘊,文創產業才有立足之本。並非所有的產業,即便是創意產業,都具有文化內涵。聯合國敎科文組織把文化創意產業劃分為文化產品、文化服務和智力(知識)產權三種類型,強調的正是與文化密切相關。鑒於文化創意產業的本質在於文化,特指狹義的文化即精神文明,故萬萬不可將文創產業“泛化”,把貌似與文化沾邊的產業,甚至整個第三產業都裝入文化創意產業這個大筐。日本動漫業的成功經驗給與我們很大的啟示。早年日本的漫畫業是在仿效西方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但在引進過程中根植於本土文化,充分發揮了固有文化的影響與改造功能。20世紀70年代問世的52集動畫片《聰明的一休》,正是以歷史上的高僧一休宗純為原型,借助東方佛敎文化的底蘊與魅力,才打上深刻的日本文化烙印有別於西方動畫,從而產生了風靡全球的效果。文化也包括科學技術。成功的文化創意產業同樣有賴於高科技的支撑。2009年底開始震撼世界的美國電影《阿凡達》,間接反映了克隆技術、新能源技術、航天技術等當代高科技的成就,也直接受惠於3D虛擬影像擷取攝影和IMAX銀幕等先進技術,否則是不可能獲得如此成功的。
“創意”是文化創意產業的靈魂,有了創意,文創產業才能具備強大的生命力。文化是載體,而創意是對文化載體的改造加工,是文化內涵的活化與更新,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是文化的騰飛與升華。例如,熊貓和“功夫”都是中國的國寳,多年來以熊貓或功夫為題材的文藝作品多如牛毛,卻罕見“驚世駭俗”之作。然而,美國著名導演馬克·奧斯本拍攝的3D動畫片《功夫熊貓》將這兩個中國元素巧妙地結合在一起,在短短幾個月內就創造了超過3.5億美元的票房價値。這是創造性配置資源使之“強強結合”的成功典範。又例如,上海蘇州河與黃浦江畔的舊厰房、舊倉庫於一個多世紀以前問世,經歷產業結構調整已被冷落了數十年。二十世紀九十年代末,台灣藝術家登琨豔登陸上海灘,慧眼看中蘇州河畔的舊倉庫,將之創建為設計工作室,別出心裁的“藝術倉庫”理念很快產生轟動效應。2010年上海世界博覽會的許多主要場館,正是利用黃浦江畔延伸的工業老厰房,悉心改造的創意成果,必將作為濱江新景觀與創意產業園相集成的市政建設精品而載入史冊。
名稱並不重要,重要的在於實質。須知文化產業未必有創意,創意的產業未必有文化,只有將文化和創意有機地結合起來,才能打造出眞正的文化創意產業。澳門旣有五千年中華文化的豐厚底蘊,又有近五百年西方文化的影響熏陶,中西文化交相輝映而碰撞融合,繼而集成創新,為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以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的歷史城區為代表,澳門具有發展文創產業的許多有利載體,加上人才薈萃,經濟實力雄厚,如今政府重視,民衆踴躍,只要統一認識,上下齊心,就一定能充分發揮天時地利人和之優勢,開發出澳門特有的、中華第一流的、在全世界具有重要影響的文化創意產業。
李嘉曾
(作者為澳門科技大學敎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