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主持信息傳遞不等於傳播講座
法專家:須立法監管網絡言論
【本報消息】法國著名社會學家吳爾敦今日下午六時半在澳門聖若瑟大學主講“信息傳遞不等於傳播”講座。現今社會越來越依靠互聯網溝通對社會造成影響。吳爾敦認為,當人們在互聯網上傳遞信息時,多會隱藏自己的身份,不為自己的言論負責,甚至產生謠言、網上欺凌等問題,故應有適當的法例監管,既保障言論自由,亦要負起應有的道德責任。
自由並非抗辯理據
吳爾敦昨接受本報記者訪問指出,當人越來越多使用互聯網傳遞信息,開始產生不同的情況。尤其是所有人在互聯網都可以隱藏身份,並非面對面溝通,可以傳遞任何信息,甚至撒謊,由此出現網絡謠言、網上欺凌等問題。
年輕一代經常以“自由”為理由,抗議監管網絡言論。吳爾敦認為,應該有適當的法例監管網絡言論。自由不等於完全沒有監管,報章、電視等傳媒有新聞自由,但亦有相應的法例監管,因此網絡言論亦要監管。不過,監管並非以政治為目的,而是以社會道德為出發點,是建立一套社會規則。
互聯網是聯繫工具
吳爾敦今晚主講的講座探討傳播理論的最新觀點。指出傳遞信息不等同溝通,在廿一世紀,人們每天接收和傳遞越來越多的信息,且要管理和接收這些信息。這些信息不能代替溝通,信息及溝通若能好好結合,有利減少文化差異,政治上甚至有利和平進程。但反過來說,信息傳遞亦可加深爭議和分歧。所以,信息技術的發展,可以推進和平,亦可觸發戰爭。
至於互聯網影響人際關係,吳爾敦指出,即時訊息、電子郵件可以更方便聯絡,但只能作為輔助聯絡的工具,作為聯絡遠方朋友的工具,直接溝通仍是建立關係的要件。互聯網世界人人可以隱藏身份,透過互聯網與不認識的人接觸,有如帶着面具參加一個大型遊戲,由於沒有面對面的溝通和互動,根本很難判斷網上言論的真實性。互聯網建立的關係真實性成疑,故不能成為真正的溝通工具,只能是維持聯繫的輔助工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