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樹榮倡打造茨林圍成朝聖地
2010年10月04日
【本報訊】茨林圍是澳門歷史悠久的圍村,有近400年歷史,曾經是聚澳的日本天主教徒集居地,見證大三巴聖保祿教堂興衰。物換星移,現時圍內不少樓房空置,或塌陷,部分區域雜物滿地衛生環境差劣,至今仍有數十間石屋或鍍鋅鐵皮平房。澳門歷史學會理事長陳樹榮表示,茨林圍是澳門僅有較完整的圍村,特區政府可將之打造成為有特色的自然圍村,既可吸引更多遊客訪澳,亦可防止在大三巴附近興建超高層樓宇,破壞世遺景觀。
位於大三巴牌坊天主教藝術博物館後面,被高園街、同安街、新勝街和花王堂高樓包圍的茨林圍,是本澳現存唯一的圍村,現時仍有數十間石屋或鍍鋅鐵皮平房,部分住戶飼養狗隻看門,圍內不難看到貼有「圍內有狗」的警示;而本澳最大的水井亦在圍內,其中半邊已被樓房掩蓋,只剩一半井口,雖然水井仍能取水,但不宜飲用;不少居民以為茨林圍是「掘頭路」,故鮮有人進入,使圍內更顯僻靜。
四世紀前日人聚居開闢茨林圍
陳樹榮指出:1602年奠基興建聖保祿大教堂(大三巴牌坊前身),適逢當時日本排斥外地宗教,打壓和排擠當地的天主教徒,使很多日本天主教徒逃到澳門,在聖保祿教堂旁聚居,因而形成村落,並參與教堂興建。據說日本人在上址聚居時曾在舊城牆下開墾土地種植馬鈴薯(茨)食用,因而將之命名為「茨林圍」。十八世紀初,日本解除對外地宗教的排擠,聚澳日人便離開澳門返回日本。1835年,聖保祿教堂失火,當時政府將牌坊背後暫設為墓地,至1851年舊西洋墳場啟用才取消,隨後有很多貧民遷入圍內居住。陳樹榮稱:茨林圍的居住環境隨社會變化而改變,現時遺留下來的只有當時日本人在圍內用作飲用和灌溉,直徑2米的水井,亦是澳門最大的一口水井。
他稱:澳門現時只剩下這一個較為完整的圍村,由原來的圍牆保障,圍內房屋雖損毀嚴重,但可將之重整,村內可重建日本人當時聚澳生活原貌,可吸引更多遊客訪澳;且日本天主教亦源於澳門,以前在日本的神父需要來澳門聖保祿書院進修才可在日傳教,故此更可吸引日本遊客到此一遊,尤其是吸引日本的天主教徒來澳朝聖。同時,將之打造成圍村亦可以限制樓宇擴建高度,防止在大三巴附近興建超高層樓宇。
他並建議,當局可前往日本長崎及從天主教澳門教區檔案文獻蒐集有關日本人聚澳的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