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有關狂歡和日常生活的故事:
LadyGaGa的牛肉裙
前幾天,友人吿知,美國流行音樂天后 LadyGaGa將大片大片冰牛肉穿在身上,展示在攝影機前,還說有人將之視作領導潮流之先。聽起來,毛骨悚然,不敢看。翌日中午,終於提起勇氣,在 Google上搜尋一下圖片,現出來的,果然是大片鮮紅牛肉披在身體上,不僅鞋子都全包上肉塊,就連小包包也是用牛肉做的,看到LadyGaGa走在鏡頭前,雙手還要挽着兩腿旁的肉塊,惟恐其因太重而往下墜,讓“裙子”失去美感……我沒有細看了,關掉了屛幕。有朋友說,LadyGaGa的牛肉裝,讓他想起八十年代梅艷芳引領潮流之先的勇氣,也許吧,但這卻讓我想起了一百多年前巴黎世界博覽會的“人種陳列館”。
一八八九年,巴黎世界博覽會上,有一個特別的展覽館:“人種陳列館”。當時,主辦方將塞內加爾、剛果、新蘇格蘭、交趾支那等不同地方的“土著”運到巴黎,根據當時倫敦報章 Pall Mall Gazette的報道:“每一個村落都搭建起來,並用籬笆圍着,只供當地土著居住……所有這些土著都是特別運送過來展示的。他們把搭建小屋的材料、工具,以及所有他們用來生產的東西,都帶到文明世界的首都,展現出非洲、太平洋以及遠東的日常生活。”
在這裡將 LadyGaGa穿上牛肉裙和巴黎世博會的“人種陳列館”聯想在一起,聽起來有點不相關,但往細看,兩者間起碼有一個共同之處:一種狂歡式的展示!而且,這種展示不僅是消費性和商業性的,還包涵人們對另一種“生命”,即一種與他們不同生命經驗的生物的“異化”,更有趣的是,這種“異化”的過程,與“日常生活(everyday life)”的產生辯證的關係。
從巴黎世博到今天,西方白人走過了一百多年,經歷了反殖民統治、反種族歧視,人權運動此起彼伏,對於當年白人展示其他人種的日常生活的行為大加撻伐。可以預言,不用一百年,人們普遍會對LadyGaGa的牛肉裙,嗤之以鼻,因為LadyGaGa和“牛肉裙”的支持者觀看鮮牛肉的眼睛,和百年前人們觀賞活土著的眼睛,非常類似。
在美國,善待動物組織(PETA)主席英格利德從保護動物的角度批評,認為LadyGaGa將牛肉穿在身上對動物“非常冒犯”,但我想說,這不應該僅僅是一個環保或保護動物的議題,更是一個人類學、社會學、政治經濟學等跨學科,又或是,它什麼學科都不是,因為那是一個人類最根本的探究,一個攸關人類如何看待其他生命/生物的問題,而這個問題,放在狂歡及日常生活的辯證關係中進行分析,會非常有趣。
在硏究日常生活批判時,法國哲學家列斐伏爾 (Henri Lefebvre)提出狂歡和日常生活的辯證思維。他認為,一方面,只有在狂歡和節慶中,才能產生反抗日常生活異化的元素,才能出現顚覆日常生活中權力的可能。譬如說,在萬聖節,人類可以裝神扮鬼,穿越天地之間;在化妝舞會,女可扮男,男可扮女,打破性別界限;但同時,列斐伏爾也指出,狂歡是辯證的,因為它也是日常生活極致及高濃度的展示。相關的論述,另一名法國超現實主義者布朗修(Maurice Blanchot)有更清楚的闡述,他在 “La Parole quotidienne”(日常說辭)中指出:“日常生活在‘歡騰’(effervescence)的瞬間下,將會變得清晰可見,而且那是一個‘完全為人們所熟知的存在’時刻。”
是的,某些歡騰的時刻,是日常生活的極致展示,使日常生活“清晰可見”,就像 LadyGaGa身上的牛肉裙,因為它高濃度地展示了今天人們對待其他生命/生物的態度。如果大家不健忘,應該記得,九月底的香港,還有一個例子。佐敦一家餐廳以三萬元港幣,向漁民買下了一條已經二百歲的龍躉,以每斤一百多元向顧客銷售。當時,facebook上一群愛護動物人士指斥餐廳東主“無人性”、 “人地二百歲啦,都唔放過”、“放生佢啦!”拯救這條龍躉老人家的聲音此起彼伏……但在這買賣龍躉的過程中,値得注意的是:一種狂歡式的展示!店主兩夫婦在“生劏”龍躉之前,先將牠在餐廳門口吊起來,招徠一衆傳媒,在一片歡樂和掌聲之中,二人先跟雙顎被鈎起的二百歲老人家合照一番,然後又讓男女老少的食客在龍躉旁擺好姿態,再被傳媒拍一次,擾攘多時,龍躉才得以絕命。
這種將其他生命/生物異化為商品,用作展示本身的身份地位的故事,比比皆是。在LadyGaGa的牛肉裙和生劏二百歲龍躉的背後,是無數異化的日常生活細節在支撑着。試想想,在日常生活中,大排筵席十菜一湯、又魚又肉的飯局,多不勝數。一隻乳豬、一條石斑或是一隻炸子雞放在圓桌上,所意味的,不僅是人類食慾的需要,而且還是一種展示,一種透過異化人類跟其他生命的價値而作出的展示。
同樣,在城市化的過程中,寵物除了被城市人用來平衡繁囂生活外,也被人類異化,成為展示品之一。稍早前,英國有一隻粉紅色的貓貓走在街上,被當地的愛護動物人士救獲,紛紛指斥將貓貓染色的“兇徒”。沒過多久,“主人”出現了,原來是一名鍾愛粉紅色的女士,也因此,她將寵物染成跟自己一樣的顏色,還認為貓貓會很開心。今天,走在路上,小狗穿日式和服、穿鞋子、戴帽子、坐嬰兒車的舉目皆是,讓人看得目不轉睛,這何嘗不是一種日常生活中的異化行為,而且是一種透過異化及展示其他生命/生物來進行。
對於日常生活的批判,有多種論述。在捷克小說家卡夫卡眼裡,異化的手段主要來自科層官僚主義,這些國家機器對日常生活無孔不入的滲透,直到摧毀個人為止。在《城堡》和《審判》兩本小說裡,卡夫卡就是描述面對龐大的官僚機器,人類是何等的無奈和無力。而對於馬克思主義者來說,異化日常生活的,主要是資本主義系統中的商品化、市場化、標準化的力量,這一部分,列斐伏爾在《日常生活批判》和《現代世界的日常批判》兩書中有開創性的論述。
從一百年前到今天,人們在狂歡和日常生活中的辯證關係一直存在,在“人種陳列館”的背後,是帝國主義殖民“有色人種”的異化行為,有色人種在日常生活中被歧視,坐巴士要到後排去,沒有選舉權,找工作報學校被排在名單後面……而“人種陳列館”,只是這種日常生活的“累積”和“爆發”。同樣,LadyGaGa的牛肉裙,只是人們在日常生活中的“爆發”……
如何超越異化的日常生活,則是別外一個大課題,這裡先引用列斐伏爾的觀點:“反抗日常生活的種子,就是在日常生活之中”供思考。
謝曉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