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展鵬:新媒體利構建公民社會
2010年10月18日
【本報訊】澳門大學預科中心講師李展鵬認為,市民參與討論時事及政治,是參與社會、建立社會認同感的表現,新媒體湧現有利建立公民社會,而傳統媒體應為市民提供更多發表意見的空間,配合將來更完善成熟的媒體平台,可協助政府改善施政,建立管治誠信。
李展鵬表示:隨着澳門近年經濟發展迅速,不少社會問題因而衍生,市民關心社會及議論時政的意識有所提高。他昨日為青年議政課程學生講授《談時事評論的文化視野》,分析當討論時事、政治,除考慮法律及政策外,還可從文化角度思考,包括全球化對澳門的影響、澳門城市發展導致的城市空間改變,以及澳門人對身分的認同等。
他指出:最近開始有澳門市民自製短片放到網上,反映新媒體對澳門的衝擊很大。以往市民只可投稿予報章,或致電電台發表意見,表達聲音的平台不多;但現時市民透過「面簿」等平台可輕易發表意見。他認為這對建立公民社會很有好處,因城市發展需更多市民參與和討論,惟網上平台缺少守門人,不像傳統媒體有記者及編輯為資訊「把關」,網上平台可能會有不實、誹謗或中傷的消息存在。
被問到傳統媒體應如何自我提升改善?他回應稱,世界各地亦面對傳統媒體如報章的篇幅、電台時段的局限,但新媒體卻可容納無限量的資訊,肯定比傳統媒體更活潑及有更多空間。不少學者都提到,本澳較少有發表時政意見的平台,其實與傳統媒體缺乏交流平台有關。
故他期望新媒體蓬勃發展,而傳統媒體提供更多空間,不應擔心批評意見出現。
市民的意見多數批評或反對政府,但本澳有傳媒被指為「保皇」派,可能較少給市民發表意見的空間。他指出:市民提出意見,是關心社會、參與社會、建立對澳門社會認同感的一種形式或表現。當不同意見出現在傳媒上,即使意見交鋒,意見經分析後無論是否被採納,或政府認為是否中聽,都有助當局改善施政,建立管治誠信,可以說是市民「袋錢入政府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