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訊科技敎育,又豈是“軟硬”件的問題?
黃素君
資訊科技敎育,又豈是“軟硬”件的問題?
2010 年10月2日的澳門日報刋登了關於王國英先生表達資訊科技敎育中師資“軟件”未能與先進硬體配套的觀點;同期B07版面,夏耘先生就互聯網道德和隨之引發的社會問題進行闡述,提出“對此學校需要導入道德敎育,加強對靑少年社會責任和道德意識的引導”。從資訊科技行業到社會問題領域,敎師在資訊敎育中自身素質和網絡意識的提高的緊迫性已成為社會共識。作為一名敎育工作者,筆者對資訊科技敎育的發展一直十分關注,今天想結合自身一些經歷,談談資訊媒體識讀的問題。
我們需要一雙慧眼
面對傳媒、科技的迅猛發展,學生現在網上透過不同形態的媒體獲取資訊已如吃飯睡覺般融入日常生活。媒體成為舉足輕重的社會化工具,甚至比家庭或學校對於靑少年的功能更具深遠影響。但隨之而來,傳播虛假信息、製造誹謗言論、破壞道德倫常等行為也因互聯網方便快捷的特點而愈演愈烈。正因處在這樣的資訊洪流中,如何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學生不僅需要使用網絡的技能,更要擁有強大的媒體識讀能力 ——即批判、思考、使用、分析及使用媒體的能力,以應對良莠不齊的資訊市場的腦力轟炸。
早在2008年,敎靑局舉辦敎師暑期進修課程時,筆者便從敎學社會學的角度,與傳媒學者一起籌設關於批判媒體識讀的課程,期望以電視/影片、報章、雜誌及互聯網等資訊媒體為媒介,通過對敎師的培訓,讓敎師樹立起關注學生媒體識讀的意識,提升學生系統探究、分析、批判等媒體識讀的能力,為培養對媒介有批判性、社會性分析和評論能力的公民做準備。
但由於當時時間安排的問題,加之同類型題材有更多技術性的課程,所以報名未能達開班人數,最終課程沒有成功開辦。對於此事,筆者心裡有點難過,並不是因為少賺了外快(說實在的,上了一整年課,暑假要再上課也不是件樂事),而是感慨敎師們的焦點仍是停留在敎學的技術層面,而忽略了有關精神和理念層次的關注。筆者相信,只有培養孩子辨清是非的能力,未雨綢繆,才能更好地支配科技,而不是被科技所支配。
不要讓我們變跛腳鴨
美國管理學家彼得曾提出木桶理論(也稱短板效應),講的是組成木桶的木板如果長短不齊,那麼木桶的盛水量不是取決於最長的那一塊,而是取決於最短的那一塊木板。如前文提到的,政府在資訊科技敎育的硬體設備上投入了大量的財力物力:2005年以7,500萬元資助學生更換電腦,2007年以約6,000萬元實現敎師“人手一電腦”,今年再度斥資6,700萬元更新學生資訊科技配置,可謂是一擲千金。同時,在技術層面上,近些年敎靑局和個別學校也有專門針對敎師和資訊科技人員的培訓課程。如上因素已不再是資訊敎育“木桶”的泄水之處,當外部條件發展到一定水準,如何理解和選擇資源,成為發展健康資訊的重中之重。
我們常說物質文明是基礎,精神文明是保障,只有物質精神兩條腿走路,才能平穩快速地獲得發展。今天,若資訊科技敎育還只停留在輸入法的敎學,而沒有關注因懂得輸入法而引申的資訊批判;若資訊科技敎育還只停留在敎學生搜集網上資料,而沒有深究和判斷知識的眞偽;若資訊科技敎育還僅僅是工具化的運用,而沒有讓學生眞正理解和履行公民責任……那麼,長足的科技發展未必眞能為敎育帶來更積極作用。
黃素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