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空間:
澳文創之路宜向外發展
文化局組織民間創意店舖及藝文團體參展今屆MIF,並組成了“澳門創意館”,其中一個參展單位貓空間是本澳一家集藝術和慈善護生的概念店舖。貓空間負責人陳沛而表示,文化藝術是很難賣錢,但文創者說到底仍需要謀生,故文化藝術最終仍需要謀求出路。她認為文創的出路必須把文化和藝術轉為產品,但礙於本澳文創產品的市場小,且產品在生產過程很難配合,因而本澳文創的生產和出路都要向外發展。
貓空間負責人陳沛而表示,貓空間是一家義務照顧野貓的店舖,並透過售賣自家設計的產品用作照顧野貓的經費,期望達到自給自足的營運模式,至今貓空間已義務照顧過逾六百九十隻野貓。現時貓空間在澳門、香港、台灣、內地及日本已有一定知名度,並於香港和廣州設有銷售點。
她指出,貓空間的產品全部都是澳門製造和澳門設計,坦言本澳文化創意產品的市場小,且產品在生產過程很難配合,坦言任何概念到最後都要生產,但本澳文創的生產卻很困難;她舉例,貓空間設計和生產的T恤是要求高質量的T恤,但礙於產量少,一些小型廠商認為要求高,不願冒險大批購入高質量的布料。故貓空間生產的 T恤、嘜頭、拉鍊等都是從香港入貨。
文化藝術生成產品
再者,由於澳門地方小,本地市場很難形成。經貓空間三年來的經驗所得,購買文創產品及喜愛文創產品多是二十五歲至四十五歲的消費者,加上文創產品具考量生產成本及創作價格,故文創製成品的價格一般都不會低,因而文創產品的出路有限。故她認為本澳文創的生產和出路都要向外發展,尋找合適的製造商及開拓商機。
陳沛而表示,近期特區政府推動文化創意產業,但文創者說到底仍需要謀生,故文化藝術最終仍需要謀求出路,而文化藝術卻很難賣錢,文創的出路必須把文化和藝術轉為產品,轉為產品後亦需視乎市場反應,而當中又牽涉到宣傳和推廣。
故此,貓空間在政府支持下參展是希望增強貓空間的宣傳,但坦言生產過程方面政府卻很難給予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