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師主導閱讀融入課堂
加強培訓配套 提升學習成效
【本報消息】在日前公佈的“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劃”(PISA)上,澳生閱讀能力表現欠佳,教青局閱讀推廣員培訓課程導師陳志峰認為,分數背後體現本澳教育政策的不足更值得大家深思,當局應詳盡分析原始資料,審視及評估現行政策的整體成效。呼籲學校將閱讀元素放在前線的教學工作中,教青局為此增設專門面向前線教師的閱讀培訓課程作配套,鼓勵教師直接參與閱讀教育的改革,提升學生的整體閱讀能力及綜合學習成效。
時間制約閱讀教育
○九年的PISA測試澳生表現令人擔憂,但陳志峰稱結果並不讓行內人驚訝。回顧當局自○六年起推出閱讀教育改革,在學校發展計劃專設閱讀專項,為圖書館改善硬體、增購圖書及聘請閱讀推廣員等,行出改革的第一步。但閱讀教育明顯受時間制約,過了九歲的分水嶺就會呈現“馬太效應”,此前掌握如何閱讀的學童,越讀越想讀;反之則越來越不想讀。因此○六年已錯過九歲關鍵期的學生,此後可以再改變的空間已不大,○九年成績早可預計。
教育強調連續性投入,要提升閱讀素養也是長期奮戰,一次測試的成敗並不代表一切,關鍵是能否從中吸取教訓。陳志峰稱許多國家都會借助PISA測試作為教育政策的參考,分析指標性資料審視、評估和檢查教育的整體成效,反觀特區政府始終未有充分利用原始資料,詳細分析影響學生表現的不佳因數,找出問題癥結,今後應重視。
校方態度直接影響
借鏡香港學童在PIRLS及PISA測試中閱讀素養表現上佳的經驗,陳志峰認為關鍵在於帶動教師直接參與閱讀教育改革,將閱讀元素貫徹於課堂中,改革相對徹底。觀乎本澳的閱讀推廣員計劃雖構思良好,為推廣活動做好籌備、規劃閱讀方案,做好教師的背後支援者。
但在現行機制下常被學校過於厚望,推廣員難憑一己之力承擔全校性的閱讀推廣工作。強調直接面對學生的教師“不入局”,閱讀教育改革的成效不能彰顯,但教師不掌握發展閱讀教育的理念,未能善用其法,亦是制約改革的因素。建議當局在現行的閱讀推廣員培訓課程以外,增加專門面向前線教師的閱讀培訓,為本澳的閱讀改革邁出多一步。
此外,辦學團體及學校行政高層對閱讀素養的重視程度,也是關鍵。始終閱讀成效細水長流,部分學校將推廣閱讀的計劃束之高閣亦不少見,亦有部分有先見之明的學校意識到閱讀教育對提升學生解難能力、批判思維的重要性,使出不少法寶贊成推廣閱讀計劃,數年堅持下已取得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