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cpedm.org.mo/web/book13/a7.htm以人為本 寄望青年
-- 關於綜合生活素質的思考
楊秀玲*
一.引言
去年,競選連任、剛當選第二屆澳門特別行政區的行政長官不失時機地提出全面提升澳門綜合生活素質、確保社會不斷進步的施政目標和理念。 這是卓有遠見、充滿智慧和勇氣的戰略性的決策,給人們新的憧憬和希望,激勵全民開闊視野,積極參與,努力奮鬥,把澳門建設成高生活素質的地區。誠然,綜合生活素質,並非簡單的經濟增長和 種種數 字 資料 ;但綜合生活素質的提高,肯定有賴於強勁的、可持續發展的經濟,有賴於良好、完善、全面配套的基礎建設,同時又反過來保障和促進經濟的可持續發展。近年,澳門的經濟在“龍頭” 產業和旅遊業的帶動下,發展迅猛,有望晉身富裕地區,令世人羡慕,也令澳人鼓舞,有更高的追求,有更遠大的目標,這就為提升綜合生活素質提供了物質基礎和保障。沒有這個物質基礎和保障,是不能奢談綜合生活素質和建設優質社會的。
二. 綜合生活素質指標
然而,正如學者們所言,高速經濟增長和豐厚的物質基礎不等於高生活素質。他們已經著手做了不少研究,特別是關於生活素質指標的研究。 吳志良先生指出:“除了重視生產力的提高,亦要加入人本的因素, 社會要整體均衡發展。生活素質的提高並非只在物質層面,生活環境、健康、長壽、環保等亦列入生活素質之內,同時還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之間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社會要公平、正義、族群和諧等,都是生活素質的內容。” 1
生活素質概念、指標和研究方法在不同國家和地區是不盡相同的,而且也是不斷發展變化的。荷蘭萊頓大學的 P. Schyns 教授從上個世紀八十年代至今一直從事綜合生活素質的研究, 其近年可查閱到的專著就有:《在 42 個國家進行的關於國家財富、個人收入和對生活的滿足程度關係的研究:一種多層次的研究方法》( Wealth of Nations, Individual Income and Life Satisfaction in 42 Countries: A Multilevel Approach ) , 《測量阿姆斯特丹的生活素質》(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in Amsterdam ) , 《德國和俄羅斯收入與滿意程度的研究:窮人與富人之間的比較》( Income and Satisfaction in Germany and Russia: A Comparison between Poor and Rich People ) , 《不同國家幸福觀的差異:經濟和文化因素的探索》( Cross-national Differences in Happiness: Economic and Cultural Factors Explored ),還有美國伊利諾斯大學心理學系的 E. Diener 和 E Suh 的 《測量生活素質:經濟、社會和主觀指標》( Measuring Quality of Life: Economic, Social and Subjective Indicators ) , 以及美國加利福尼亞大學( 戴 衛斯)的 M. R. Hagerty 和荷蘭伊拉斯謨大學的 R. Veenhoven 合寫的《重溫財富與快樂:國家財富的增長確實伴隨更大的快樂》 (Wealth and Happiness Revisited: Growing Wealth of Nations Does Go with Greater Happiness) ,澳大利亞墨爾本帝京大學 R.A. Cummins 的《生活素質的客觀和主觀指標:一個互動的模式》( Objective and Subjective Quality of Life: An Interactive Model ) , 等等。2 而且還有專門的學術刊物,例如《社會指標研究》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3 和《幸福研究學刊》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4 雖然還沒有抽出時間細心閱讀,僅僅從這些引人入勝的標題,就可以看到綜合生活素質研究的範疇、系列、層次等端倪,不難想像,這是一 個多變 量 的 、不斷發展的研究領域,也是一個五彩繽紛的大千世界。
例如,上面提到的《測量阿姆斯特丹的生活素質》的調查研究,阿姆斯特丹市研究統計局和社會文化規劃局都有參與。荷蘭首都阿姆斯特丹決定從 1998 年起,用更全面整合的方式制定城市發展規劃和社會政策,並貫徹實施之,其核心仍是“社會議程”, 精選出八大類,包括:欠債人解脫債務 、 居民社區醫療保健和護理 、課外活動設施、由離校到工作崗位的過渡、提攜幫助青年、社會性推動失業者再就業、對 0-5 歲兒童的特別照顧等。美國 聖 地 亞 哥 州立大學和世界衛生組織的合作項目所列出的跟身體健康有關的安全指標就包括:酒精和藥物問題、災難環境問題、家居和消費品問題、中毒問題、暴力和家庭暴力、工作和學校安全、自殺和自殘、社區為本的預防、人類工效學和人的因素、行人及騎自行車者的安全、康樂體育設施、風險意識及溝通、交通問題等等。 5
綜合生活素質研究中心的楊道匡先生認為,根據目前澳門的情況,綜合生活素質應該包括經濟發展、物質生活、人口素質(年齡、壽命、出生率等)、精神生活(教育水準、文化、藝術) 、生活環境(綠化、環保、交通、道路、人均居住面積)五大類。6
綜合生活素質研究中心主任謝志偉先生強調,要“集思廣益,凝聚社會智慧,為施政提供科學客觀論據”,“素質研究中心謀劃長遠,非救火隊”,並初步列出就業 、學歷及專業訓練、工作報酬及條件、教育、衛生護理、社會保障及社會援助、公共安全、居住及環境、文化康樂和公共活動的參與等九方面居民綜合生活素質範疇。7 可以預期,研究重心、範疇和指標會隨著澳門和鄰近地區的經濟發展和生活條件的變化而有所調整和改變的。
三. 以人為本,提升素質
無論制訂多少指標,分多少類別,以及如何分類,都是以人為本的,關鍵還是人的素質。人的素質,應是綜合生活素質最重要的組成部分。任何一個國家 、 地區和城市,要提升其綜合生活素質,都要靠全民的共同努力, 不斷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質 和精神文明程度 。而提高全民的人文素質 和精神文明程度, 有時 可能比提高物質文明程度 、加快經濟發展 更艱巨 、更漫長。舉一個很小、很簡單的例子:用一、兩年的功夫,新區的圓形廣場建好了,很漂亮,周圍有美麗的花圃,有供人休憩的簡單座椅,中間還有連續射出動人彩虹的噴泉,使人看了賞心悅目。特別叫人感動的是,這裏還為愛狗的人士專門設了有趣狗標誌的狗廁所,真是遊人和晨運人士的好去處,是孩子們玩耍的小天地。可是,沒有多久,廣場變得狗糞遍地,臭氣熏天,垃圾處處,隨風滾動,再看看那掛在當眼處用心良苦的橫幅,醒目的幾個大字:“我們愛狗,更愛潔美的社區!” 狗廁所就在眼前,垃圾桶也只幾步之遙。宣傳教育搞了那麼久了,情況毫無改善,怎不令人搖頭歎息!“硬體”有了,但人的素質跟不上,再好的“硬體”也給糟蹋了,破壞了,還有甚麼生活素質可言呢?也可能部分是流浪狗所為,但主要還是人的素質差,自私兼貪方便,積習難改。所以,只有不斷提高人的素質,才有望創建一個美好的優質社會。
人的 素質 的核心是真心和愛心,人都渴望一個公平 、正義的社會,而 有正義的社會依靠有正義的人心,“正義自在人心” 。提高人的素質的關鍵是教育,教育成功的關鍵是有真心和愛心的教師,即“師心”。如今的教育在培養 和提高 人的素質 、 特別是人文素質 方面不能說很成功。雖然外間對我們澳門人似乎有不錯的評價,說澳門人比較寬容、善良、純樸等,但這些還是遠遠不夠的。教育領域本來應是一塊培育真善美、充滿人文理想的淨土,但現實並非如此。例如,近年來,澳門教育界很重視北上交流和教師進修,成績是顯而易見的:老師們的視野擴大了,見識增長了,經驗豐富了,信心也增強了,直接得益的是澳門成千上萬的中小學學生。但也有個別令人困惑的情況。我們去著名的重點學校取經,聽到的都是先進的教育理念,看到的是有背景音樂伴隨著的愉快教學、互動教學、合作學習、創新教學、素質教育等等,但參觀學習的人們一走,卻是另一套做法:背書、題海戰術、操練、測驗、考試 …… , 所謂“素質教育示範給人看,應試操練作來最實在”。其實,兩套教學活動都是無可非議的,都是在現今條件下正規學校教育應有的課程內容、學習經驗和方法。若教育思想端正,方法對頭,背書、操練、考試也可以很正面、很精彩,師生也可以做得很積極很出色,也可以交流啊!令人擔憂和質疑的是,為何要搞兩面派?為何要做假?這樣的交流還有意義嗎?對師生們的內心世界和精神面貌又會有何影響呢?
所以,要提高綜合生活素質,一定要以人為本,通過教育,提高廣大居民的人文素質,培養各方面的高素質的人才。
四.以人為本,培養人才
澳門特區政府對教育是非常重視的, 回歸以來,邀請有關專家對澳門教育進行過較有分量的調查研究,並對推動免費教育 、 鼓勵教師進修 、促進教師隊伍專業化、分階段試行小班教學、改善教學環境、開展對外交流等作出許多重要的決策和努力,對更新教學觀念、調動師生的積極性、提高教學品質、培養治澳建澳人才等都比回歸前有了明顯的進步。
澳門的基礎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是多元化的,都有其獨特之處。在中小學就讀的 學生約占澳門總人口的四分之一,百分之八 、九十的高中畢業生可升讀大學。澳門的 學生是很幸運的, 除了可升讀內地、香港、臺灣和外國的大學外,澳門自己就有 十多間高等院校供選擇,只要有上大學的意願,都可以找到適合自己的大學的。
澳門基礎教育的總體素質如何?因為是以私校為主,各自生源、理念、傳統、課程、學生出路等又如此多元,並無完全一致的評核標準和結論。但去年底公佈的聯合國屬下經濟合作及發展組織 (OECD) 《 2003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 (PISA 2003 ) 的結果和發現,應該是比較客觀、科學及可信的。
《學生能力國際評估計畫》 (PISA) 是一項國際性的標準化評估,旨在評核世界各地十五歲學生的知識和能力,為未來全力投入社會做好準備。參與 PISA 組織和策劃工作的都是享有國際權威的學者、專家及 OECD 成員國的資深代表。 PISA 以三年為一期, 分三期進行。 2000 年第一期,稱 PISA 2000 ,有 43 個國家參與; 2003 年第二期,稱 PISA 2003 ,有 41 個國家和地區參與,包括澳大利亞、加拿大、丹麥、芬蘭、法國、德國、日本、南韓、英國、美國和其他發達或發展中國家,中國 - 澳門和中國 - 香港都是以 Partner 成員資格參與 PISA 2003 的,並將參與 2006 年第三期、即 PISA 2006 的全過程,有 58 個國家和地區參與,現正進行導試階段。
澳門十五歲學生在參與 PISA 2003 的 41 個國家和地區的排位是:解決問題能力排第六,科學能力排第七,數學能力排第九,閱讀能力排第十五。當然,對於這樣的資料要詳細、深入分析才有意義。最近有機會跟到訪的北京教科院基礎教育研究中心的專家們也討論到這個問題,大家都覺得很有趣,要做進一步研究和探討。但也有人認為,在國際評估中有這樣的成績,說明澳門基礎教育中,一定有其可取之處。但不管怎樣,對於澳門學生的學能,也許我們可以暫且放心,期待 PISA 2006 的結果,會提供更多、更詳盡的資料,進行比較、研究和探索。
現在令人更關注的是, PISA 2003 發現,澳門十五歲學生對學校的歸屬感卻是“包尾”的。相信他們在回答問卷時,是“實話實說” 的。一個人的歸屬感是重要的人文素質,是幸福所在。無論是一所學校,一個社群,一個社會,人人有歸屬感,才會有凝聚力。沒有歸屬感, 沒有凝聚力,如何創建和諧社會?社會有時太功利了,要警惕把社會的功利主義帶進校園。國際 21 世紀教育委員會在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提交的報告《教育——財富蘊藏其中》,提出“教育的各個組成部分都要有助於人的發展”的觀點,並且強調“發展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而不是作為生產手段得到充分的發展”。 8 只有以人為本,才會真正地尊重個性鮮明 、生龍活虎的學生,不把他們當成馴服的、只會獲取高分的工具; 只有以人為本,才會 欣賞他們的才華、氣質、能力、情趣,並為他們創設施展的舞臺,使他們愛學、愛校,培養他們早日成材。
五.以人為本,寄望青年
高等學府應該是青年人胸懷大志 、充滿理想、指點江山、激揚文字、實現理想抱負、 人才輩出的園地, 大學是培育社會精英的地方。總的來說,因為澳門的高等教育發展較晚,一時又發展得很快,雖然不斷進步,素質仍有待於提高。
幾年前,香港大學比較教育研究中心的 Mark Bray 等教授,應邀對澳門的高等教育進行了較全面的調查研究, 並於 2002 年發表其專著《澳門的高等教育》。在其遞交的報告中關於質素保障部分提到澳門許多中學校長和社會人士認為“澳門高等教育的質素充其量是平庸”, 校長們“表示不太想推薦最好的學生就讀本地大學”, “不鼓勵好學生申請就讀這些大學”,一位商界人士說“本地院校畢業生的工作表現比不上海外大學的畢業生”。9
應該說,經過幾年的努力,這些負面的印象已經有所改變。在澳門的大學校園裏,已經有澳門最優秀的高中畢業生在攻讀 、 在成長。在他們身上,我們看到了希望。我們應寄望於他們, 滿腔熱忱地鼓勵和扶植他們,讓他們健康地、茁壯地成長,成為出色的治澳、建澳人才。
對於澳門居民和人口的素質,說法不一,要根據各種指標去評估,不可一概而論,以偏概全。還要考慮歷史 、移民和流動人口等因素。但給人總的感覺是,澳門青年這一環節,相對來說似乎是太薄弱了。澳門的長者表現很令人敬佩,澳門又是世界長壽地區之一,許多社會棟樑幾十年如一日,為澳門各方面的發展和進步作出了不起的貢獻,如今仍老當益壯,或退而不休,繼續貢獻,是確保澳門繁榮安定的重要力量。但畢竟青年是社會的未來,未來是屬於青年的。對年輕人, 不必求全責備,要給與磨練和成長的機會。真正好的人才,不是空降的,而是在實際生活工作中湧現出來的,且在其成長過程中,必定至少有一位有心人或智者 -- 或至親、或良師益友、或“伯樂” , 給予勸勉、激勵、扶持、提攜、幫助。 目前個別傳統社團,仍然有人論資排輩;個別長者,仍缺少一點胸懷;以至有的青年給忽略了。 當然,青年自己也要爭氣。 由於澳門升讀大學相對容易,有少數大學生,有名無實、鼠目寸光、急功近利、不肯付出、自私冷漠、缺乏人格修養。社會要關心、愛護在澳門各高等院校就讀的一萬多本科生和研究生,關心、愛護那些本地成長的高等院校的青年教師,不光是學習成績和專業發展,而是包括品德、心理、人文等全面素質的改善和提升。在澳門各高等院校中,有為數不少的本地培養、成長的青年教師。從小學到讀完各種學位課程,政府在他們身上投入不少。能夠進入高校教書,應有相當素質,特別是學術方面,應屬社會精英。因為種種原因,他們仍需社會關心。例如,某位青年教師,很受某學生的羡慕,羡慕他在大學的工作 “薪水好,又輕鬆、逍遙自在”,想照走他的路。但他自己卻認為“讀書害了我!” 因為他覺得自己除了在大學混日子,就甚麼本事都沒有了。可能他有了某種醒悟,或陷入困境,說明即使是某領域的精英,尤其是青年人,仍需社會關懷,需同業先進和前輩的引導、扶掖、和提攜。 否則,順境時,“小人得志”;逆境時,“世界末日”,只能在名利場沉浮、自生自滅。雖然相信這樣的人並不多,但因其“為人師表”的角色,影響不可低估。要重視和不斷提升高等教育的素質,高等教育的整體素質提高了,就會湧現出一批批德才兼備的優秀青年。這些年輕有為的社會棟樑,會帶動整個社會進步。
六.放開胸懷,高瞻遠矚,共創未來
青年人是社會最活躍的分子,在提升綜合生活素質方面,同樣肩負承前啟後 、 繼往開來的任務。作為年輕的家長,他們要通過言傳身教教育好年幼的子女,孩子們各方面的品德和習慣,諸如良好的衛生習慣 、閱讀和學習習慣、禮貌、 社會公德 、守紀、愛心、人格等等 ,都要從小培養; 作為已經長大成人的子女,他們要孝敬照顧父母,真是扶老攜幼,重任在肩。創造和睦幸福的家庭,創造和睦幸福的社會,都要靠青年們的努力奮鬥和奉獻。
提升綜合生活素質要靠全民堅持不懈,放開胸懷,高瞻遠矚,共創未來。也許幸運的澳門人有條件抓住經濟突飛猛進的機緣,創建一個更合理的 、美好的、 和諧的社會,為中國社會和亞洲社會,做出貢獻。提升綜合生活素質, 以人為本,寄望青年!
注釋
* 澳門大學教育學院教授
1 見 吳志良:《提高生活素質需全民努力》,澳門日報 2005 年 3 月 3 日。
2 見 《社會指標研究》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0-2002 。
3 《社會指標研究》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Website:
http://www.springerlink.com4 《幸福研究學刊》 (Journal of Happiness Studies) , Website:
http://www.springerlink.com5 Website:
http://www.safetylit.org6 見 楊道匡 :《訂定指標提升 生活素質 》,澳門日報 2005 年 3 月 3 日。
7 澳門日報 2005 年 4 月 16 日。
8 《教育藝術》 2005 年 2 月,第八頁。
9 Bray, Mark, el al (2002) Higher Education in Macau : Executive Summary.
參考文獻
劉羨冰:《澳門教育史》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2 年。
首都師範大學青年教育藝術研究所:《教育藝術》 2005 年 第二期。
OECD: First Results from PISA (Programme for International Student Assessment) 2003: Executive Summary.
Bray, M. el al. (2002) Higher Education in Macau . Hong Kong : Hong Kong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