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神巷保嘉苑唐樓立面將獲政府加固
官民攜手保護特色舊建築
【本報消息】天神巷保嘉苑業主會最近要求當局修繕該屋苑所屬的唐樓正立面,獲迅速回應並處理,將於短期展開加固工程。據資料顯示,全澳像此種有待修繕的舊樓立面現存不少,有關建築雖不在受政府保護清單之列,但確能充分反映昔日的舊區生活面貌。文化局長吳衛鳴對此表示高度重視,歡迎相關業主會或住戶向該局提出關注並保護有價值舊建築的方案,深信官民促進溝通,有助營建更理想的本土文化空間。
一向以來,有不少本澳關注文物人士冀特色的舊建築得以妥善保留並活化。屬於“澳門歷史城區”的廟宇與教堂,由於是世遺建築之一,固然獲得政府專責部門全方位保護與善用;其餘的本土有價值舊建築,也相應列入受官方保護清單內,得到政府部門作定期修繕並給予關注。然而,如澳門的下環街、福隆新街、渡船街以至中區的天神巷等街區甚至橫街窄巷,仍可見到不同風格的舊式建築,其中受文化局規定保留的唐樓正立面,往往與保嘉苑有着“相同的命運”,成為屋苑住戶的主要出入口,無疑也是歷史與生活文化的一種標記。
特色建築保留活化
有學者指出,唐樓是昔日人們生活的重要部分,但並非港澳所獨有的建築物,珠三角、東南亞地區十分普遍,泛指以分租形式租用的樓宇,早於上世紀六十年代或更早時期,唐樓多以分租形式出租,其名字也可能因只有唐人居住而得來。建築用料方面,三十至四十年代興建的唐樓,逐漸加入特色設計,也重裝飾主義,窗花有幾何形式的設計。五十至六十年代的唐樓,富有現代主義色彩,講線條、直線、直角,垂直感很強。在平日急速的生活步伐中,倘居民願意放慢腳步,多留意身邊的唐樓繼而駐足欣賞,或對昔日居民的生活面貌有所認知,可感受到小城的滄桑與變幻。建築是藝術,也是印證時代變遷的最有力“證據”。
學者建議全澳普查
理工學院副教授林發欽認為,澳門有着四百五十多年的中西歷史文化積澱,其深層的內涵可透過現存的舊建築與文化空間體現出來。保嘉苑唐樓正立面近期獲當局及時保護,雖屬個別案例,但已從側面反映了澳門的舊區應有很多同類情況,有關建築的立面需要獲政府保護。有見及此,建議政府自行或委託專責部門進行一次大規模的全城普查行動,深入各區尤其舊城區,挖掘更多同等情況的唐樓立面予保護。也希望當局可根據現實情況,向有關舊建築業主會給予資助維修,官方溝通顯得非常重要。
吳衛鳴表示,早前得悉保嘉苑業主會冀當局加固唐樓正立面一事後,喜見公衆對本土建築的保護與活化相當關注,適時提出不少具前瞻性的意見,為此感到高興,今後願意繼續聽取各方人士建言。展望未來,透過官方緊密合作,一方面可更好保護歷史文物建築,另可於民間挖掘更多值得保留與修繕的舊建築,集思廣益,必具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