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人口老化 參考世衛指南
街總:社屋規劃應切合長者需要
【本報消息】政府萬九公屋計劃有部分為長者社屋,但已落成啟用的長者社屋設計及配套規劃卻未能回應用家實際需求,隨着住戶逐漸高齡化,如何為他們創設宜居、安全兼人性化的環境,保障他們的生活素質,值得關注。街總青頤中心主任馬佩雲建議特區政府參考世衛組織的“高齡友善城市”指南,在規劃未來城市及建築發展時,能配合“原居安老”理念,多關顧高齡人口的身心特徵及實際生活需求,做好相應的設計及社區設施配套規劃,讓高齡人士在社區內享受所需的各種便利服務及有尊嚴的生活。
配套規劃欠前瞻性
馬佩雲坦言,和以往的長者社屋相比較,現時落成的長者社屋雖已朝着提高長者生活素質的方向邁進,但其實際配套規劃和設計,仍無法配合長者的實際需要兼欠缺前瞻性。在一些配套設施規劃中,更反映出部門與部門之間缺乏互動聯繫,以致資源投入未能配合實際需要。
她反映,現時入住青洲區長者社屋的住客,大部分人年齡已達七十或以上,有些住戶是長期病患者,個別甚至出現失智症病徵,或行動不便,這裡可能是他們最後的居所。但現時的設計已不能滿足他們的需要,配套服務設施亦無法同步運作,加上所在區域交通不便及缺乏商業活動,令長者倍感不便。隨着長者年齡逐年增加,身體機能發生變化,可以想像他們的居住及服務需要亦必有所不同。
馬佩雲指出,既然人口高齡化是未來不可避免的趨勢,政府對高齡人口的安居及照顧需求應及早有所規劃回應。建議參考世衛組織“高齡友善城市”指南,未來在規劃發展長者社屋時,建築師及城市規劃者得關心老人的需求,因應高齡者的身心狀況,如步調、體力、視障、聽障、肢障、頻尿、失智等問題,必須調整整個城市社區、街道與住所、人行道路、大衆交通系統、公共空間及設備等,在每一個細節上引入人性化的規劃和設計。
增加護理安老院舍
在實際規劃與設計時更應擺脫“工程導向”的框框,以智慧互動模式,訪談高齡長者及照顧者(包括家人、家傭及長者服務前線員工等),了解他們居住、活動需要與困境,以及探究他們對社屋設置及公共空間規劃設計的感受與實際需要,藉此建立全方位友善的老人居住環境。她並建議在長者社屋內適當增加相應的持續服務如護理安老院舍等,讓抗拒入院舍的有需要長者繼續在熟悉的社區中安老。
與此同時,政府當積極集結各項社會可利用的資源,統合政府與民間服務社團力量,因應城市未來規劃,有序地整合資源和發展策略,前瞻性地開辦各項社區照顧服務,以專業、多元的服務內容,增加長者在社區生活和活動的能力,以及在全人照顧、原居安老的理念下,讓長者在社區享有獨立、參與、照顧、自我實現與尊嚴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