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館社區價値之缺失
唐 娟 王 心
本澳博物館展覽多樣
博物館社區價値之缺失
上世紀五十年代,在美國興起了一場博物館變革,目的是將博物館建設成為融多種藝術表現形式為一體的社區文化中心。半個世紀以來,這一變革的影響逐年擴展,並跨越了國界,成為一股世界性潮流。博物館為了得到社區公衆的認可和參與,一掃封閉、沉悶的舊貌,開始接納大衆化的、豐富多彩的傳播與敎育方式,適應現代人多元化的文化需求及審美趨向,變得朝氣蓬勃、充滿活力。
雖然博物館也吸引了大量的外地遊客,但主要還是立足於本地文化背景,為社區服務。它們與社區之間建立起一種相互信賴、密切協作的良好關係。一些成功的博物館,是本地居民一家大小的周末休閒好去處,深受家庭歡迎,且一來再來。這樣的博物館已成為社區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然而,通過筆者的調查與硏究,澳門的多數博物館都出現門庭冷落的局面,本地居民對博物館的參與熱情不高,甚至幾年都不曾到博物館參觀。由此可以看出澳門博物館在立足於社區服務、發揮社區價値上出現應有功能與實際功能的脫節。
門庭冷落熱情不高
澳門是一個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中西文化交匯地,不同的宗敎信仰及傳統的民風習俗和小城的現今生活息息相關。無論在狹窄的街道漫步,或在雄偉的大三巴牌坊流連,隨處可見澳門大大小小的博物館,讓人可以從不同角度,深入了解和認識這個世界上博物館密度最大的神秘小城。澳門擁有廿二座門類齊全的博物館,這些形形色色的博物館被譽為澳門歷史和中西文明的寳庫,特別是澳門回歸祖國以來,隨着特區經濟實力的增強、城市化進程的加速,博物館作為重要的城市基礎設施和城市形象工程,受到特區政府的重視,投入大量資金維護舊館、興建新館,去年開放的澳門科學館就是最好的例證。
但這些投資型、基建型的博物館沒有把發揮博物館社會功能作為建設目標,故常常出現建設時爭分奪秒、開館時熱熱鬧鬧、開館後門庭冷落的現象,久而久之博物館只是成為澳門的標誌性建築和地標。試想政府建設一座大型博物館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和財力,如果不能充分發揮其應有的社會功能,則無疑是一種對有形和無形社區價値的浪費。筆者認為當前澳門博物館社區價値之缺失,大體可歸因為兩類因素:博物館供給單調、主題宣傳引導不足。
供給單調宣導不足
一、博物館供給單調
衆所周知博物館是文物精品薈萃之地,豐富的館藏文物是博物館重要的物質基礎。特別是澳門回歸祖國以後,隨着二○○五年中國“澳門歷史城區”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澳門開始對博物館的文化遺產保護作用加深認識,使博物館的收藏範圍不斷擴大,內容日益豐富。博物館為了保管這些文物需要花費大量的人力和財力,許多優秀的歷史文物雖然被完好無損地保存在博物館的庫房,其豐富的歷史價値和美學價値卻不為公衆所知。如何在保護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好這些人類歷史的物質遺產,最大限度地向世人展示其魅力,値得深入硏究和探索。澳門博物館供給方面主要有以下三點不足:
(一)博物館內陳列內容單調。雖然澳門新建的博物館的硬體環境都有很大提高,可以向公衆展示更多的藏品,但充滿歷史淵源的傳統博物館館藏面積小、陳列內容多年不變的現象還是十分普遍。一方面造成本地居民不會多次去同一個博物館看同樣的展覽,使珍貴的博物館資源變成“一次性”的消耗品。一方面受限於普遍偏於狹小的面積,博物館不得不將一些館藏文物束之高閣,這無疑是對博物館藏品資源的浪費。
紅酒館無品酒氛圍
(二)博物館的供給氛圍單調。很多本土博物館目前處於呆板單一的觀看——思考的舊式靜態參觀模式,甚至一些年數稍久的博物館,館內設施陳舊、缺乏休憩區域、講解設備不足、講解語種單一。以紅酒博物館為例,雖然觀衆可以用十元買一杯葡萄酒品嘗,但是博物館沒有提供配套的品嘗氛圍,甚至沒有可以坐下休息的區域。事實證明,博物館供給氛圍單調,會干擾觀衆與展品之間的交流,削弱展品對觀衆的吸引力,影響觀衆對展品所蘊含的藝術、文化、歷史等方面的價値有了多方位的理解和感受。
(三)與公衆互動性差。博物館的主要參觀者多為本地敎會學校,參觀之後就集體離開,並未有任何互動。博物館的物質硏究資源是社會的財富,不但應該做到館內共用,而且應該創造條件逐步實現社會共用。在不損害藏品的前提下,適當地開放部分庫房,允許觀衆參觀、外借複製品給機構、組織,展品清潔和修復工作也可定期讓觀衆參觀。改變過去的舊思維,不要視公衆為博物館的“過客”而應該在宣傳和互動中與公衆“交朋友”。唯有這樣可以使公衆更加貼近博物館,亦最大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
學會跟觀衆交朋友
二、博物館主題宣傳引導不足
造成澳門博物館社區價値缺失的另一個主要原因是博物館與社會缺乏溝通,社會對博物館的功能利用不足,以致不能很好地發揮博物館的社會功能。筆者在實地考察中了解到,澳門宣傳工作方面的缺失主要有三:
(一)內外宣傳失衡。澳門博物館歷史文化的特殊性,吸引了不同地區觀衆對館藏品的鑒賞興趣。本澳衆多博物館見證了西方文化與東方文化的碰撞與對話,證明中國文化永不衰敗的生命力及其開放性和包容性,以及中西兩種相異文化和平共存的可能性。但也正因如此,澳門將博物館文化作為澳門的一張名片,着力對外宣傳與推廣,反而忽視了社區內的居民宣傳,很多居民甚至不知博物館免費日等相關資訊,接收不到博物館新進展品的宣傳。
忽視社區內部宣傳
(二)宣傳引導不足。傳統思維中博物館的定位往往傾向於古老陳舊,但是近年來,澳門致力於建設新的博物館、也投入資金和人力為舊的博物館注入新的元素,有時也會在博物館內舉行一些定位於年輕一代的展覽。但是,由於宣傳引導的不足,這些創新之處猶如開在深巷裏的花朶,靜靜地開、靜靜地敗,使博物館成為了澳門文化領域裏的沒落貴族。
(三)講解系統缺失。實地調查的結果顯示,澳門很多博物館存在講解系統陳舊、講解語言單一、講解員人手不足的問題。對於中葡文化交匯生輝的華彩內涵,僅僅奢望觀衆通過對觀看靜態展覽品而自我領悟,顯然是不夠的。很多人不明白為什麼西方的一些日用品可以像“寳貝”一樣陳列在澳門博物館的櫥窗內;甚至有的觀衆礙於宗敎信仰的差異,未能意識到仁慈堂博物館內那份《澳門仁慈堂章程》手抄原件的彌足珍貴。未能引起心靈共振、情緖共鳴的博物館參觀經歷,很難吸引人再次前來。無怪乎很多本地居民反映,除非陪同外地友人參觀,否則自己很少會有去博物館的念頭。
自覺擔起保育重任
博物館的價値和意義不僅在於它擁有什麼,更重要的是以其有限的資源發揮了多大的社會功效;靜態的收藏絕非博物館的唯一意義,唯有將其承載的文化內涵在整個社區乃至更大的區域進行動態的輻射和共享,方能眞正成為進步的人類文明中的“文化高地”。澳門的博物館應進一步深化“以人為本”的理念,更多接觸不同的社區群體、滿足不同觀衆的互動需求,不斷更新展覽內容,積極創新展覽形式,同時,借助新興的多媒體平台策劃和宣傳。要借用情感模式來培養社區居民對澳門和歷史的忠誠與責任感,發揮“物”的社會價値,不僅收藏和保護歷史文物,更多地擔當起為當代和未來保育歷史文化遺產的重任。
唐 娟 王 心
(澳門科技大學國際旅遊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