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障更生活出彩虹
說到智障人士,不少人都會聯想到早年影帝鄭則士飾演的肥貓角色。肥貓起初是一個智力正常、天眞可愛的嬰兒,只是後來不幸染上了黃疸病,在父母照顧不足的情況下,引致中度弱智。雖然肥貓是弱智人士,但他對自己的人生卻充滿希望,對別人更有一顆赤子之心。其實,電視劇《肥貓正傳》的橋段不只發生於“公仔箱”內,也是現實生活中智障人士的眞實寫照。
非以役人,乃役於人
智障是一種永久性的缺陷,它不是視覺、聽覺或肢體等的缺陷,而是智能方面的缺陷,因此,智障人士在言語、學習及社會適應方面受到限制,唯有通過適當的訓練,才可使其潛能得以充分發揮。就現時澳門社會的情況而言,社服機構該如何發揮最大效能,幫助他們發展潛能,體現“天生我才必有用”?
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會長姚繼光介紹,協會為非牟利志願機構,由本澳一群熱心人士於一九八六年創立。該會本着“非以役人,乃役於人”的宗旨,積極推動智障人士復康工作,為智障人士的家庭提供敎育和服務,喚起社會人士對他們的廣泛關注及支持。
四所中心,服務各異
為了更全面推動本澳的智障人士復康工作,該會分別於一九八九年成立“啟智中心”,為初生至六歲,如早產、發展遲緩、感官功能有問題、自閉症等有特殊需要的兒童提供早期特殊敎育服務;隨後在一九九四年成立“啟能中心”,為十六歲或以上的智障人士提供特殊敎育、展能及職能培訓等;又在二○○四年成立“啟康中心”,透過參與社區活動,協助中、重度智障人士融入社會;後來又於二○○二年開辦“心明治小食店”,為十六至四十五歲智障人士,提供一所模擬商店運作形式的輔助就業中心。
回想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成立以來的點點滴滴,姚繼光略帶激動地說:“其實智障人士也是社會的一份子,人們不應戴有色眼鏡看他們,我們應該尊重他們,讓他們得到平等的對待,有尊嚴地生活下去。”給予機會智障人士從實際工作中學習與他人相處,是該會一直要做的事。由於不少家長愛子心切,對智障孩子過份保護或照顧,反而會助長他們倚賴他人的性格,以致不能融入社會,加重家庭負擔。為了孩子們能夠成長,四所中心聘請了不少專業導師,透過各種訓練,讓他們成長。
提升師資,加強專業
弱智人士服務協會為提升導師的師資,會定期舉行硏討會、工作坊、講座等活動,加強他們的專業水平,以提供更佳的敎育訓練予智障人士。除了加強敎學方面外,該會亦着重發展家長服務,例如在二○○二年一月舉辦的家長初級英語興趣班,就取得了非常理想的成績。姚繼光表示,智障人士在日常生活中,遇到最大的障礙就是跟家人溝通,此外,要學懂如何在陌生環境工作和陌生人相處,亦是他們踏入社會最重要的一步。“曾患有輕度智障及亞氏保加症的李學員,剛到“心明治中心”時缺乏信心,沒耐性,做事非常被動、固執和缺乏溝通能力,但在導師的悉心敎導下,李學員克服了自身的缺陷,工作開始有秩序,而且也會主動回答客人的問題。”姚繼光續說,在心明治中心培訓出來的學員,一般會轉介到商店工作,而商家都很樂意接納這些孩子,給予他們自食其力的機會。
在長時間照顧智障人士的起居生活中,家人的精神及身心都受盡煎熬,承受不少壓力。隨着學員年齡漸長,家人在照顧上更是百上加斤,正所謂養兒一百歲,長憂九十九,對於學員的未來生活安排,家人愛莫能助。姚繼光看到這個情況後,感嘆:“智障人士的家長老年化情況日趨嚴重,加上現時本澳智障人士院舍名額長期不足,政府又提出在內地興建院舍,解決本澳院舍名額不足的問題,這政策對家長照顧仔女方面,造成諸多不便。”因此,該會希望澳門政府在制定政策及興建設施方面,多考慮智障人士的實際需要。
資源緊絀,人才短缺
雖然弱智人士服務協會屹立澳門二十四年,發展亦很有規模,但和一般社會服務機構一樣,都遇到了政府支援不足的困難。隨着澳門經濟急速發展,各行各業都需要人才之際,大型企業高薪挖角招攬人才,導致這行業的人才短缺。姚繼光說:“不是中小企業才面臨人手短缺,我們這些服務機構也面臨專業導師少、資助少的問題。”基於該會的會務不斷發展,四所服務機構的需求量不斷增加,所需的費用亦隨之增加,故姚繼光希望近日推出的“善心嘉許計劃”(凡捐款高於四萬澳門元者,即可獲得由澳門中國銀行捐贈的“北京2008年奧運會澳門幣紀念鈔整版珍藏品”),能得到社會熱心人士的支持和捐助,加強該會的成人敎育職業訓練、師資培訓及家長會員服務,令有需要的人士得到更多的支援。
文、圖:鄭杏海
(部分圖片由澳門弱智人士服務協會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