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藝館)演藝行政培訓
踱 迢
演藝行政培訓
小劇場靠什麼來擴大觀衆群?“多元分衆”是一個理想還是劃地自限?文化中心近年在觀衆拓展上作出了很大努力,很多人會認為劇場主流的建立,會帶旺整個演藝市場,並讓非主流、小劇場受惠,這說法是否準確還有待證實。觀衆的養成,還要看用上什麼“營養”,也包含觀衆自身的背景及入場動機,看陳奕迅演唱會的,也許只會等待下次陳奕迅演唱會,他的結他手也許會在厰廈裡搞獨立音樂,但觀衆群並不重疊。
小劇場可以拓展自己的觀衆群嗎?“作品好自然有觀衆”你相信嗎?小劇場也要尋找自己的行銷方式。海報、傳單、大橫額對資源充足的演出來說很平凡,對一個六十到三百觀衆人次不等的小劇場來說,這已是很大一筆宣傳預算,於是透過主題策展、聯盟、網絡串聯的方式,小劇場創作者可以共同曝光,展現小劇場獨有的機動性與議題性。“系列”式小劇場意圖將上一個演出的捧場客吸引到下一個演出去,同一個團隊或場地,同一類的形式或議題,食過也許會返尋味,不同的創作人與演員有各自的捧場客,有整合行政資源的作用,對團體、場地的形象建立也有幫助。
可是有規劃、長期的“系列”,劇團首先要有固定的演出及排練場地,有完整的年度計劃,而行政負擔一定比單一演出要大。所以在現時澳門表演團體的資源(資金、空間、人手)與行政經驗來說,實在需要逆境自強,而這些“系列”雖有系列之名,但演出與演出之間的連貫性、持續性仍有待加強;熱鬧之後,舊區裡的藝文空間仍要面對一波又一波的加租危機,而“系列”所凸顯的另一美學以外的問題,就是策展與行政人員的角色,在澳門劇場界中,全職或經常擔任劇團(或演出)行政工作的人屈指可數,行政人員受到重視的時候,從個別演出來看,代表着製作的規模與專業性的提高,從一個團體來看,正標誌着劇團立意作長遠及專業發展下的需要。
去年文化社團收到一封二○一一年文化社團活動申請指引,裡面提到社團可向當局遞交“三年計劃”。劇團都被這突然而來的“長遠發展”打亂了陣腳,我們眞的可以持續三年嗎?我們的計劃早就做過了三年。在茫然與盼望之間,文化局與澳基會又共同召開了“二○一一年度文代活動資助座談會”,並抛出了一個頗能回應現狀的新概念:“藝術行政人員培訓計劃”。
(二○一○劇場回顧·四)
踱 迢